浙商银行

吴晓波:中国经济会崩溃吗

2012年11月07日 11:18  《中外管理》 

  中国经济会崩溃吗?

  “中国经济要崩溃”的悲观预测出现不止一次了,但最终都没有实现。

  吴晓波[微博]

  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三次悲观预测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不久前刊文谈了“中国经济将发生大灾难的五个迹象”,即企业正在减少贷款、制造业产出停滞不前、利率出人意料地下调、进口停止增长和GDP 增长预期被下调。

  中国经济会在未来几年崩溃吗?

  实际上,这种带有悲观的预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关于“中国经济要崩溃”的论调,在我的记忆中,改革开放30年中大概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90年。1989年的政治风波,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中国经济出现下滑。恰在此时,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面临一百年来最大的危机,所以当时西方预言中国经济会崩溃。

  第二次类似论调出现在1998年。那时的中国可谓内外交困,外有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的中国承受了巨大压力;国内则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长江洪水,造成粮食大减产,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西方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会因为粮食问题出现崩溃。

  仅仅三年后的2001年,中国经济崩溃论调第三次出现。当时中国刚刚正式加入WTO,美国出版了一本书,书名直言不讳,就叫《中国即将崩溃》,他们认为包括汽车、金融、房地产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没有一个可以和国际公司相抗衡,中国经济将被国际资本彻底冲垮掉。

  蕴藏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看到,这三次预言,最终都没有实现。1990年没有崩溃,是因为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重新启动了改革;1998年,则是因为从那时起中国开放了房地产业,内需被启动,中国经济在亚洲地区迅速崛起;到了2001年,中国因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工厂,造就“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永远是这样的,一方面看上去马上就要崩溃掉,另一方面却有一些机会生生不息地冒出来,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矛盾之中不断发展。而中国经济另一个特性在于,仅仅从产业经济来看,中国可以说充满了希望,但是一旦把政治的元素加进去,就会让人感到非常悲观,这就是为什么政治界、理论界会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产生那么大的两极分化的原因。它确实在成长,但同时,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当第四次“中国经济要崩溃”再度出现时,我仍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持乐观态度。我相信,中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有活力、机会最多的经济主体。这种信心源自于我对中国经济自身演化发展所蕴藏着的创造性和可能性的了解。

  首先,中国市场足够庞大,而且越来越成熟,细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每一个细分都足以养活一个行业。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让产业细分成为可能。

  其次,中国出现了“天生全球化一代”的新人类。这些80、90、00后与父辈相比,更乐于和敢于提前消费,已成为今天拉动内需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将催生无数新的商业机会。

  再次,电子商务的渠道格局和商业模式创新仍存在重大变数。只要需求旺盛,就没有夕阳产业。中国公司的未来模型很可能是“电子商务+专业公司+小制造”,并出现由大制造向小制造的演化飞跃。

  市场细分化,新消费人群的诞生和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的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窗口机会,中国经济将因此继续向前发展,并很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因此,仅仅从产业经济来看,中国不会在未来走向崩溃。

  但是同样不能忽略政治因素。其在中国经济的重要关口总会发挥关键作用,“十八大”之后,新一届的领导人会有何应对之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未来的判断。管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王小广:民资最宜进入哪些行业
  • 石建勋:人民币汇率不应再紧盯美元
  • 太友:不让百姓因病致贫彰显社会进步
  • 真看不懂:忽必烈总理大臣的金融手腕
  • 叶檀:日本恐龙倒地缘于岛国心态
  • 何帆:我和写作的半生缘
  • 吴玉慈:中美人民开车时间为何反向变化
  • 石建勋:热钱来袭 怎么看怎么办
  • 熊鹭:税收说明为何各级政府都爱GDP
  • 杨林:三一应当如何应付在美国投资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