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马光远:何为中国经济引擎

2012年11月07日 11:14  《中外管理》 

  我们不能再抱有幻想,认为可以依靠这种高投资的模式再维持20年的增长。

  马光远[微博]

  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和动力问题成为讨论热点。从世界银行[微博]卸任归来的林毅夫先生认为,在全球经济疲软,中国出口乏力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考虑再来一轮新的经济刺激,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轮高增长奠定基础。而复旦[微博]大学的张军也发文对此表示支持,认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应有之理,所谓从投资驱动到内需驱动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众所周知,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必须从依靠投资、出口转向依靠内需,摆脱对高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提高消费在总产出中的比重。此后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学界,都将之视为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是投资,甚至认为“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纯属一个骗局,这种完全异于常识的看法,究竟是真知灼见,还是文字游戏?

  纠偏“资本决定论”

  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变迁看,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完全归结于资本投入的多少。这不仅违背事实,也违背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资本投入相同的国家,增长率不尽相同。同时,若单纯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引起投资报酬递减和投资效率下降。

  基于此,索洛提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增长的源泉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还有技术进步。在1909年到1949年的40年间,美国每人每小时的产出增长了1倍,其中87.5%来自技术变化,只有12.5%来自资本投入。索洛最先证明了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依靠资本投入可以实现短期增长,但不可能实现长期增长,从而纠正了在经济学界流行多年的“资本决定论”。

  从现代经济增长的事实看,无论是前苏联在1960年代所遇到的经济增长停滞,还是二战后欧洲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在1970年代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以及为人津津乐道的东亚奇迹终结,事实上都早已证明了,完全依靠资本投入,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虽然会有一段稳定的快速增长期,但若不转型,经济增长最终会出现明显的减速。

  靠高投资再增长20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之路基本是在复制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发展模式,一是依靠高投资,一是依靠高出口。应该说,这种模式复制得相当成功,中国经济依靠投资和出口维持了30多年的高增长。

  然而,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0%,2003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量年均54%来自投资的贡献。而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在人均GDP处于如此低位时维持像中国这样高的投资率。我们不能再抱有幻想,认为可以依靠这种高投资的模式再维持20年的增长。投资率高,意味着储蓄率高,因而必然会拉低消费。不可否认,中国的家庭消费过去20年的增长率绝对值不低,但家庭消费的增长率远远落后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1980年代,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高于50%,到2010年则下降为33.8%,远低于61%的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学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在任何经济体中,产出增长变现为GDP三个基本要素变动的总量,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没有消费,产出就没有变现的通道,资本循环就无法完成。

  中央提出的从外需转型内需的战略没有任何错误,应该坚持而非懈怠。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困难,恰恰是没有贯彻该战略,恰恰是对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心存侥幸,而不是相反。管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王小广:民资最宜进入哪些行业
  • 石建勋:人民币汇率不应再紧盯美元
  • 太友:不让百姓因病致贫彰显社会进步
  • 真看不懂:忽必烈总理大臣的金融手腕
  • 叶檀:日本恐龙倒地缘于岛国心态
  • 何帆:我和写作的半生缘
  • 吴玉慈:中美人民开车时间为何反向变化
  • 石建勋:热钱来袭 怎么看怎么办
  • 熊鹭:税收说明为何各级政府都爱GDP
  • 杨林:三一应当如何应付在美国投资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