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机器人:中国制造终结者

2012年11月07日 09:15  《中外管理》 
《中外管理》2012-11期封面 《中外管理》2012-11期封面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工业化初期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场景。但在今天,卓别林式的黑色悲喜剧仍普遍存在,譬如在中国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

  比起剧中主角的神经错乱,富士康生产线上的“90后”员工更为极端——不堪压力,就跳楼!近日发生的集体斗殴“丑剧”,亦反映出富士康的超级劳动密集经营模式遇到了极大挑战。

  面对着实恐怖的百万众生,老板郭台铭苦寻良方。

  2011年8月,在跳楼事件一年多之后,郭台铭豪情万丈地公布了“百万机器人计划”,称此计划为解决“每天管理百万名员工的头痛问题”,同时也“让员工解放出来”。从今年开始,富士康更将此计划付诸实施,将机器人项目“试验田”落户到了晋城,并已投入生产。

  庞大的“百万机器人计划”,看来不是吓唬人,是玩真的。但是,真有必要吗?

  当然!

  机器人有多火?就连比尔•盖茨也表示,如果他现在是20岁的话,肯定会选择机器人作为创业首选目标。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则公开宣称将启动大规模机器人计划,把高端制造的阵地夺回本土去。

  要知道,今天活跃在各行各业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手,而是形象各异的智能化帮手。不但效率高于人工,而且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其智能化程度已达到能“团队协作”,通过数据上传下达、远程监控相互协调的程度。技术的突破,直接为机器人的智商和舞台带来了无限可能。显然,机器人正为新工业时代的自动化生产注入新鲜的动力。

  如果美国工厂在热火朝天地搞高端制造,那“中国制造”做什么?

  对中国来说,机器人替代人工,同样是产业升级的趋势。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高端制造业即机器人+智能制造已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

  但是,对2008年以来落入低谷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机器人会成为救星吗?倘若美国抢先一步,“中国制造”的时代会就此终结吗?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机器人会抢走人的饭碗吗?它的大规模应用,在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提升质量稳定性,为企业注入一针强力的兴奋剂的同时,会不会也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挑战和隐忧?机器人时代将对企业用工、员工结构、培训体制、管理流程造成怎样的冲击?

  当对手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时,企业家对趋势必须做出预判;当管理对象发生质的变化时,管理者必须对思维做出改变。管理(朱 丽)

  相关组文:

  机器人改变世界制造

  主导篇:拓荒牛新松机器人

  华晨金杯:机器人试验田

  三一重机:因机器人而变

  雷柏:鼠标的革命

  机器人时代的中国制造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石建勋:人民币汇率不应再紧盯美元
  • 太友:不让百姓因病致贫彰显社会进步
  • 真看不懂:忽必烈总理大臣的金融手腕
  • 叶檀:日本恐龙倒地缘于岛国心态
  • 何帆:我和写作的半生缘
  • 吴玉慈:中美人民开车时间为何反向变化
  • 石建勋:热钱来袭 怎么看怎么办
  • 熊鹭:税收说明为何各级政府都爱GDP
  • 杨林:三一应当如何应付在美国投资受阻
  • 姚树洁:2012年是中国转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