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日经济战的赢家输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29日 21:41  三联生活周刊微博
中日经济战的赢家输家
资料图。

  如果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爆发经济战,谁会是这场战役的赢家输家?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大领域,中日之间如果出现经济对抗,这三大领域将会是主要的战场。

  中日贸易,40年的此消彼长

  如果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为起点,在中国和日本40年的贸易史上,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日本曾经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对中国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而曾经无足轻重的中国,逐渐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从1993到2003年,日本曾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削弱、其他经济体的崛起,日本在中国贸易伙伴名单上的排名不断下滑。2004年,欧盟和美国先后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的前两大贸易伙伴;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日本则退居第四位。如果中日贸易出现长期对抗,日本作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还将继续下滑,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超越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却在逐步提升,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保持至今。

  贸易伙伴名单上的排名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中日双边贸易对各自重要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中日双边贸易额约为80多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24%,对日本贸易总额占比仅为3%。而到了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3400多亿美元,占中国全年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到9.4%,占日本贸易总额则大幅上升至20.6%。随着双方经济实力的不断扩大,这一比例还会继续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中日双边贸易对谁更重要一目了然。

  不仅如此,在中日双边贸易中,日本还始终保持着顺差国的地位,这更凸显出中日双边贸易对日本的重要性。虽然中国一直被视为国际市场上的顺差大国,这种印象其实多少给人以误导,事实上,中国的顺差主要来自美国和欧盟市场,对其他很多国家,中国都是保持逆差,其中包括日本。从2002到2011年,中国对日本已经连续保持10年逆差,逆差规模从50亿美元扩大到500多亿美元。以2010年的数据看,当年日本实现贸易顺差854亿美元,其中557亿美元来自中国,占比高达65%。通常而言,在双边贸易中,顺差国对逆差国的依赖性更强,如同中国离不开美国和欧盟市场,同样的道理,中国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日本同样也难以承受。

  2011年,由于日本大地震以及欧美经济减速等因素的冲击,日本当年出现32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从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贸易大国日本31年来的首次年度贸易赤字。在2005年小泉执政时期,日本曾经出台过一份《日本21世纪蓝图》,当时预期日本会在2030年变为贸易赤字国,但现实情况远比日本执政者预期的更加悲观,仅仅在6年后,日本就沦为了贸易赤字国,比预计时间提前了近20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萎缩导致日本沦为贸易赤字国,但日本在2011年对中国的出口依然实现了46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如果不是中国市场的支撑,日本去年的贸易赤字和GDP增长率将更加难看,出口引擎的疲软使得日本去年的GDP出现了0.7%的负增长。

  但是,进入2012年之后,随着中国主动调低经济增速目标,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开始出现萎缩,今年1~8月,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同比下降6%。9月11日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后,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加速下滑,前9月同比减少6.5%。如果钓鱼岛事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预计中国今年对日本的进口额还会继续减少。

  得益于去年大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加之去年日本经济的低基数,外界普遍预计日本今年的GDP有望实现2%左右的正增长。但是如果中日贸易急剧恶化,日本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会急剧下滑,并最终拉低全年的经济增速,2%的增速预期最终很可能化为泡影。

  更深层次看,中国和日本谁对双边贸易的依赖性更强,还不仅体现在贸易总额上,贸易结构也是关键因素。比如日本80%以上的稀土资源都需要从中国进口,稀土作为众多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原材料,对于日本可谓不可或缺,仅依靠稀土资源,中国就可以对日本经济带来重创。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爆发后,日方扣押中国船长詹其雄,中国当时暂停稀土出口,很快就在日本经济界引发恐慌,此次钓鱼岛事件以来,中国对于扣动经济扳机还是比较克制,官方层面的经济制裁其实还未达到上次撞船事件的程度。而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看,汽车和电子等产品显然不具有稀土一样的战略地位,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日本的汽车、电子和旅游等产品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远没有达到不可替代的地步。以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的旅游市场看,中国游客在取消赴日旅游后,很多人选择了邻近的韩国。

  不过,尽管中国在中日双边贸易中优势明显,但是如果中日贸易骤然降温,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持续疲软,我国今年的外贸增长面临很大压力,今年1~9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2%,距离全年10%的增长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为7.7%,其中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5.5%,下拉GDP负增长0.4个百分点。如果四季度外贸继续恶化,估计今年将无法实现预计的外贸增长目标,最终也会对GDP增长继续形成拖累。从中日贸易看,虽然日本对中国贸易的贡献度逐年下降,但目前仍占有9.4%的份额。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后,中国开始寻求贸易对象的多元化,减轻外贸过于集中欧美市场的风险。这种努力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欧美市场持续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保持了逆势增长,以今年前9月的外贸数据为例,虽然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降至6.2%,但对俄罗斯、南非的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高达14%和37%。东盟和中国在2010年建立自贸区之后,进出口份额也在不断增长。

  除此之外,中国也在积极拓展深化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关系,如果中日韩自贸区能够建成,很可能将三国的贸易水平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不过,随着日本和中国、韩国均挑起领土争端,年内启动自贸区谈判恐怕无望。韩国和日本去年签署的韩日货币互换协议,在10月9日到期后就立即终止,没有继续延期。

  其实,亚洲经济大国之间的争端,对于美国意味着坐收渔利之机。美国近年来提出重返亚太,不仅在军事上向亚太倾斜,也在经济事务上积极介入,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近年来高调推行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协定(TPP),某种意义上,TPP可以视为一个升级版的自贸区协定(FTA)。TPP在贸易开放程度上更加彻底,所有参与国必须全面取消关税,而且没有特殊例外的行业。美国借助TPP重返亚太经济事务,日本目前正在积极参与加入TPP的谈判,自然是希望借此平台减轻对中国贸易的依赖程度。但是,由于日本农业一直是其重点保护行业,所以,如果日本想要加入TPP协议,迈过农业关税这一道坎并不容易。如果中日贸易出现严重恶化,或许会形成倒逼日本加速进入TPP的推力。

  从中国撤资?日本企业难以割舍

  与日本对华贸易的重要性逐年下降不同的是,日本对华投资在中国的FDI中始终占据相当靠前的位置,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

  以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日本去年对华投资金额为63.48亿美元,占同期中国FDI的比重约为5.5%,投资规模仅次于我国的香港(770.11亿美元)和台湾(67.27亿美元),高于新加坡(63.28亿美元)、美国(29.95亿美元)、韩国(25.51亿美元)、英国(16.1亿美元)、德国(11.36亿美元)、法国(8.02亿美元)和荷兰(7.67亿美元)。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为了吸引外资推出诸多外商优惠政策,加之中国充沛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等,使得中国成为吸引外资的热土。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最辉煌时,在日元升值等因素作用下,日本开始对海外大举投资收购,当时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也迎接了不少来自日本的投资。随着日本经济在90年代跌落神坛,日本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加之劳动力成本过高,而中国充沛且廉价劳动力对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日本对华投资一直呈现很快的增速,对中日双方都是双赢之举。日本企业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日本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赚取了在本土无法获得的丰厚利润,与此同时,大量的在华日本企业也为中国带来了就业、税收乃至先进的管理。

  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后,中国国内再次爆发大规模抵制日货,最直接的冲击是,9月份日系汽车在华销量大幅下滑,部分日系汽车厂家开始计划在华减产和转移产能。如果大量日本在华企业大规模减产甚至撤出中国,对中日双方都是双输局面,日本企业将失去庞大的中国市场,而中国将失去税收和就业岗位。

  事实上,日本国内对于在华投资迅猛增长一直抱有警惕之心,尤其是近几年,更是流行“中国加一”(China+1)和“去中国化”的论调,也就是寻求在中国之外更多的投资目的地,以此减少对华投资的依赖,从而分散日本企业的经营风险。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更多还是出于战略考虑,日本近年来明显加大了对东南亚等地的产业转移力度,中国虽然仍然是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但是投资增速远不及对东南亚等地的投资。以印度和越南为例,2005年,日本对印度的投资不足3亿美元,到了2011年,直接投资额上涨到30多亿美元。2005年,日本对越南的投资约为1亿多美元,2011年上升到18亿多美元。而同期日本对中国的投资额大约从40亿美元上升到60多亿美元,虽然绝对值仍高于东南亚,但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从中不难看出战略规划的变化。

  不过,即使因为“钓鱼岛事件”出现部分日企产业转移,预计规模也不会太大。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有所减速,但增长幅度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对外资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企业的角度,盈利最大化始终是追求的最高目标,中日领土争端虽然会影响部分日企的在华投资,但日企不会因此大规模撤离中国市场。其次,东南亚等地虽然可以承接日本企业的产业转移,但从劳动者数量和综合素质来看,仍然难与中国相比,尤其是东南亚等地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资的投资热情。今年7月底,印度连续爆发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导致数亿人的生产生活受影响,再次说明了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如何脆弱。

  加之最近几年日本企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累计投资额度其实已经不小,继续大规模转移的空间已经不如从前。以2011年的数据看,日本对印度的投资为30多亿美元,占印度全年FDI的比例高达10%以上(日本对华投资占中国FDI的比重约为5%)。由于印度经济最近显著下滑,很多国际权威机构都开始唱空印度,认为印度经济的神话已经破灭,IMF最近将印度今年的增长预期从6.2%大幅下调到4.9%。越南也是如此,日本是越南最大的外商投资国,2011年,日本对越南的投资为18亿美元,占越南全部FDI约一半。由于越南经济最近几年一直麻烦不断,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也明显下降,今年前8月,越南吸引FDI的金额同比下降三成以上。

  在日本产业界,和“China+1”论调并行的还有产业回归论,此次中日钓鱼岛争端再起,日本国内也再次出现产业回归的呼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国内市场缺乏足够的投资机会,加之劳动力成本高企,日本将大量产能转移至海外,进入本世纪初以来,日本经济一度出现复苏迹象,日本国内开始出现产业回归的呼声,一方面是避免日本产业空心化,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但由于日本在本世纪初的复苏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并没有给日本的产业回归提供足够的土壤,随着日元持续升值,日本企业重新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据联合国(微博)贸易开发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日本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大幅增长105.5%,跃居全球第二位,而在2010年,日本还仅排名世界第七。这也再次说明,企业归根结底会因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不会满足少数人的政治需求。

  从中国对日本投资来看,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很长时间内一直保持在1亿美元以下,日本并不是中国主要的对外投资目的地,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卢森堡、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日本排名在10名以外。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快,对日本的投资也开始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对日本投资达到了2.1亿美元,投资存量为11.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7%。

  所以,如果综合比较中日之间的相互投资,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规模很小,对于日本经济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力。而日本投资是中国很重要的外资来源国,甚至超过欧美等西方国家,这种投资在早期对中国一度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早已经度过了资本短缺期,所以日资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更主要的意义在于为中国带来技术和管理,以及一定数量的就业。而对日本而言,由于国内经济的持续疲软,大量海外投资的收益成为日本过去20年的重要经济支柱,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投资,很难在短时间内转移或是回归。

  中日金融战

  虽然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很大比重,但从金融投资来看,中国对日本的投资远远超过日本对中国的投资。

  从历史上看,中国和日本最早的金融交流应该算是日本对华ODA,也就是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项目,包括对华日元低息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等三项内容,其中又主要以对华日元低息贷款为主。日本对华ODA项目始于1979年,其中日元贷款对于中国的一批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会。2008年,日元对华低息贷款项目正式终止,从中日金融投资的现状来看,中日之间主要体现为互相购买国债以及投资股票市场。

  中国和日本是都是外汇储备大国,中国的外汇储备约为3.3万亿美元,日本的外汇储备约为1.3万亿美元,作为世界上排名前两位的外汇储备国,中国和日本都面临同样的难题,那就是外汇储备如何保值增值。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日都开始感受到金融合作的迫切性,近年来明显加快了相互投资的步伐。

  由于中日两国的外汇储备数额巨大,而全球资本市场中,只有美国国债具有其他资产难以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中日两国的外汇储备均以美元资产为主。但是,随着美国无休止量化宽松政策,中日两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均面临贬值风险,中日两国近年来因此都开始寻求外汇储备多元化,增持美元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近年来开始尝试增持对方国债。

  2010年,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超过美国,成为日本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2011年,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含短期国债)增至18万亿日元(合人民币1.459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1%,占日本国债总额的比重约为2%。日本的国债一直是日本经济的一颗定时炸弹,中国在近年来成为日本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对于解决困扰日本经济已久的国债问题其实是一条路径所在。

  长期以来,日本国债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部分都由日本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国际投资者所占只是少数。到2011年底,日本国内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债占比约为65%。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国内投资者对于本国国债的安全性比较放心,使得日本能以较低的成本发行国债,避免了欧洲等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的困扰。所以,日本的国债规模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滚雪球般扩大,至今占GDP比重已经高达230%,但由于发行成本较低,始终还能够维持,不至于像希腊等国家陷入欧债危机。

  但日本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使得国债规模在逐渐逼近极限水平,同时,大规模购买日本国债的金融机构也给自身积累了巨大的风险。刚刚在东京闭幕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年会发布了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对日本国债的潜在风险给出了严厉警告,IMF指出,2011年日本国内银行国债持有额占总资产的24%,到2017年将进一步升至30%,如果目前处于历史性低位的国债收益率上升,将使日本银行面临巨大损失。

  另外,尽管日本国债的发行成本较低,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节制地发行国债,由于日本的党派之争等因素,近年来日本的国债发行开始明显遭遇阻力。日本政府今年的财政预算为92万亿日元,其中约37万亿日元需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实现,这一方案虽然获得日本众议院通过,但日本参议院拒绝审理。国债发行受阻,将直接影响政府的执行力,今年8月,日本政府就表示,从9月份开始,将不得不停止一部分预算的执行,因为国债发行法案很难在10月份召开的国会会议获得通过。

  所以,日本的国债虽然看起来可以无限发行,其实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急需引入外来投资者,拥有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无疑是最好的对象。2010年起,中国开始成为日本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者,如果中日关系能够保持长期稳定,中国还会继续增持日本国债,以分散资产过于集中于美债的风险。如果中国能够持续增持日本国债,甚至还可能给其他一些国家的主权基金增强信心,共同购买日元国债,对于解决日本的国债风险无疑是一条出路。但是,随着中日关系持续紧张升级,中国继续增持日本国债已经不太可能。日本引进外国投资者解决本国国债的希望也终将落空。

  同为外汇储备大国,日本也有分散美元资产的需求,人民币资产自然是较好的投资标的。去年12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和中方商定购买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规模不超过650亿元人民币(约合100亿美元)。今年3月,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同意日方购买中国国债。从3月至今,日本是否已经购进中国国债并无确切消息,不过据日本相关媒体报道,日本财务省一直在寻找适当的购买时机,中日爆发钓鱼岛争端后,尚不确定日本购买中国国债的计划是否会继续推进。

  除了国债市场,中国和日本的投资者近年来也开始尝试投资对方的股市。尤其是在日本股市,一家名为Omnibus China的公司在日本引发广泛关注,这家公司注册于澳大利亚悉尼,日本媒体怀疑该公司的大股东为中投公司,不过未获证实。Omnibus China近年在日本股市频频出手,截至今年一季度,Omnibus China进入众多日本大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列,包括本田2.2%的股权、丰田1.9%的股权、三菱日联金融集团2.6%的股权、小松2.5%的股权、尼康1.9%的股权、日产1.4%的股权等,在日本股市的持股总市值预计达到5万亿日元。自从9月份“钓鱼岛事件”爆发后,一些日本投资者甚至担心Omnibus China公司会大规模抛售日本股票打压日本股市。理论上而言,以Omnibus China对日本公司的持股数量来看,如果大规模抛售的确会对日本股市带来一定冲击,但是自身也会承受不菲的账面亏损,所以,估计这种股市上的对抗不太可能发生。由于中国资本项目的管制,日本投资者尚无法大规模进入中国股市,有一些日本基金比如日本达以安资产管理公司等通过QFII投资中国股市,但是总体规模有限,对于中国股市并没有影响。

  赢家输家

  从中日经济在各领域的实力对比看,中国对于日本经济占据明显的上风,如果中日之间爆发经济战,中国经济虽然会受损失,但日本的损失将更加惨重。

  但是,经济战并非一场简单的球赛,最终能够以比分来决定输赢,经济战中的每一个“失球”,背后都事关千万个普通国民的就业和收入。而且,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永远比对抗更符合双边利益,如果中日之间能够良性合作而不是强力对抗,显然将更能提升双方的经济增长。所以,中日如果爆发经济战,将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对抗带来的直接损失,还有两国原本可以通过良性合作带来的收益,换而言之,也就是中日之间对抗将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有多强,经济战对双方的机会成本就有多高。

  在中日关系持续紧张之际,不妨也想象一下中日经济如果合作会呈现出怎样的场景。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日本是一个遭遇瓶颈的发达国家,由于两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中日两国经济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如果中日经济合作而不是对抗,对于中日经济都会带来1+1大于2的效应。首先,中国具有潜力无穷的消费市场,尤其是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于国际高端产品具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制作精良的日本产品。反过来看,日本的国内市场空间较为有限,如果能够开拓巨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日本摆脱经济低迷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如果中国的市场和日本产品能够形成良性对接,对于改善两国人民的生活品质都有益处。其次,中国和日本的劳动力也存在良性互补,中国具有充沛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而日本逐渐进入少子老龄化阶段,劳动力短缺且成本高昂,日本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中国,既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又能为中国带来就业机会。第三,中国在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目前正在努力谋求经济转型,告别粗放式发展,日本在一些关键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可以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贡献,这也为中日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比如节能减排,日本是国际上节能减排的先进国家,日本企业通过和中国合作,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更可以帮助日本企业自身获得巨大的中国市场。长期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技术引进来源地,随着中国经济追求更高质量发展,日本技术可以在中日双边关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除了贸易和实业投资,中日在金融领域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在国际贸易史上,日元和人民币都曾经是美国的重点打压对象,这一点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尤其是日元,在上世纪80年代被迫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日本经济随后20多年的动荡不安。而作为美元资产最大的海外持有者,中国和日本也都同样面临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无论是在贸易结算还是相互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和日元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尤其在美国不负责任的量化宽松背景下,中日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美元的国际霸权,更好地维护自身的金融安全。

  中国和日本相互购买对方的国债,中国可以解决日本的国债过于集中于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日本购买中国国债的规模虽然不大,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亦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将是人民币第一次成为发达国家的储备货币。今年6月1日,人民币对日元开始直接交易,在此之前,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大多通过美元间接交易,在日元兑美元和美元兑人民币的过程中,中日双方都损失了不小的手续费,而且还要承受美元波动的风险,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人民币和日元实现直接交易,有助于双方摆脱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所以,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中日合作肯定比对抗更符合两国人民的福祉,不过,由于少数日本右翼分子的挑唆,导致中日之间的对抗情绪日渐升温,两国之间经济上的良性合作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经历中日关系低潮后访问日本,以回应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的破冰之旅,温家宝此访也被外界誉为融冰之旅,温家宝总理当时在日本国会发表了《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明确提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尤其是专门提到:“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前景广阔。经过多年努力和积累,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日经济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两国经济的发展,对双方来说,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中方做出了融冰之旅的努力,中日之间多年来始终还是坚冰难融,5年前主动来华破冰的安倍晋三,日前刚刚以自民党总裁的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而安倍晋三有望在11月份的日本大选中击败野田佳彦,再次出任日本首相。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日本的政坛高层人物都在比试谁会对华更加强硬,中日之间的政冷经冷恐怕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常态。

  而如果中日之间的对抗持续升级,受损的将不只是中日两国,更有可能波及全球。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如果能够携手合作,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无疑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反之,如果两大经济体出现剧烈对抗,对脆弱的全球经济也意味着灾难。IMF总裁拉加德(微博)日前就发出警告说,动荡的全球经济承受不起中日两国因领土问题而陷入的争端。

  尽管中日之间的对抗对双方甚至全球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但日本右翼分子对此并不在意。从历史上看,经济陷入极度低迷时,往往会给军国主义思潮提供土壤,今天的日本右翼分子不会不清楚中日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但之所以还是敢于向中国持续挑衅,或许是因为并不忌惮本国经济的恶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中日之间的争端越是激烈,日本的右翼分子就越成为赢家。(主笔 谢九)

分享到: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宁波官方研究决定坚决不上PX项目
  • 体育英超-越位球制胜 曼联3-2客胜9人切尔西
  • 娱乐大学生齐跳《江南style》致舞台坍塌(图)
  • 财经王石离婚传言盛传网络 新欢为甄嬛传演员
  • 科技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确认离职
  • 博客航母震慑意义大于实战 武侠七宗罪
  • 读书“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哪十位影响力最大
  • 教育农村富二代公考路:崇拜有钱不如有权
  • 育儿英国6岁女童成功帮母亲接生(图)
  • 健康如何正确用暖宝宝 这样的感冒别急吃药
  • 女性瑞士手表销量下降 优衣库或可虚拟试衣
  • 尚品重新认识独立制表大师 与兽同眠丛林酒店
  • 星座测试同居后能结婚吗 11月星座运势
  • 收藏现当代漆器涨4倍 一元币暴涨炒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