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指标考量银行间债市 市场流动性尚待提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08:45 中国证券报 | |||||||||
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市场行为的决定因素。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虽有提高,但还很不稳定,在市场机制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以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数据为统计基础,从发行量、交易量、换手率、买卖价差等几个角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进行分析。
首先,发行量和交易量是最常用的测度指标,能够从静态角度显示市场的深度。从1996年成立至今,银行间债券市场经历着快速的成长。债券发行量迅猛增长,从2001年底的5848.53亿元增长至2005年9月的28229.10亿元,增长率超过382%。同时二级市场交易量也不断增长,2001年底市场交易量仅为844.34亿元,2003年现券交易量成长迅速,全年成交量超过31609.70亿元。相对而言2004年由于市场经历超储上调、人民币升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成交有所减少。但2005年债券市场迎来了自产生后最大的牛市行情,交易量不断放大,市场流动性明显提高,截至2005年9月底,交易量已超过42852.25亿元。 其次,换手率是和交易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指标,和交易量相比,由于换手率既考虑交易量又考虑整个市场规模,因此能够更直观的反映整个债券市场的流通情况。 考察自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的月度数据可以看出,首先银行间债市现券交易换手率普遍较低,平均值仅为6%左右。其次2003年7月、8月、9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换手率变化异常,这如实反应了当时市场对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一消息的反应。 对换手率进行描述统计可以看出,标准差占均值的比例接近2/3,说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很不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同向操作的机率较高,多空力量很容易失衡,而且一旦偏离均衡状态,市场会因为内在调节机制的缺乏而很难迅速恢复均衡。 再次,衡量流动性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买卖价差。根据Harris 的方法,买卖价差可以分为报价价差、实际价差和有效价差三种观测方式。 根据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报价数据,以期限为0.5年、1年、4年及7年的国债主要交易券种为代表,得到银行间国债买卖价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各期限买卖价差走势趋同,这说明市场中不同期限品种国债买卖价差随市场情况变化齐涨共跌。第二,买卖价差随着债券剩余期限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买入报价和卖出报价反映的就是做市商持有头寸的成本(包括存货成本及信息成本),债券的剩余期限越长,做市商需要弥补的存货成本及信息成本越高,买卖价差因而越大。第三,4年期国债品种的买卖价差持续性最好、波动性也相对较小。这说明在2005年不断上扬的牛市行情中,中期券种是市场中流动性较好的品种。 最后,考察流动性溢价情况。我们选择流动性较好的剩余期限在4年期附近的相似券种02国债15和03国债1,可以看出,二者的买卖价差的均值相差不大,都在0.40附近波动。同时买卖价差明显的受到市场交易量的影响。由于03国债1的剩余期限稍长,一般买卖价差大于02国债15的买卖价差。但是当03国债1的交易量大幅高于02国债15交易量时,它的价差明显缩小。 考察两支债券的收益率和成交情况,可以发现,03国债1和02国债15的收益率走势基本趋同,但两者差距的变化并不相同,并且这种收益率差距和成交量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当两者成交量相差不大时,03国债1的收益率明显的高于02国债15,但是当市场中03国债1成交量远大于02国债15的交易量时,两者的收益率差距明显缩小。 造成这种收益率差距的原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剩余期限及票面利率的不同造成的理论利差,另一部分就是由于流动性不同而带来的流动性溢价。 综合上述指标分析,从纵向看,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逐步提高,同时市场的深度逐步扩大,个券表现出了一定的流动性溢价因素。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远期交易、买断式回购等交易方式的引入,市场的流动性的提高得到了机制上的保证。但是由于经验的不足以及交易对手的稀少等因素,这些交易方式并未广泛的投入应用。如果横向和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对比,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在各项指标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从市场机制看,为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市场活力,我们在丰富交易品种、多元化交易机制以及完善投资者结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