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要闻 > 正文
 

企业债市场破局指日可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 10:21 证券时报

  本报记者 黄格斯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的教训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林林总总“十二宗罪”,涉及过去10余年来企债市场在监管、投资者结构和市场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失误。

  不仅如此,周小川还从思维、逻辑和金融环境等角度全面反思了发生如此多失误的原因。观察人士指出,央行行长对企业债市场的这番总结,意味着制约企债市场发展的理论障碍已经突破,在《证券法》修改即将完成以及市场环境十分有利的背景下,企业债市场获得突破已是指日可待。

  企业债市场在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债券兼具直接融资、债权融资和资本性融资多重属性,一个成熟和发达的企业债市场从微观角度看可以为企业融资安排提供重要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则有利于分散整体金融风险,因此世界各大发达资本市场中,无不具有活跃的企业债市场。

  据统计,美国的企业债总规模已超过GDP总值,而曾爆发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各国也在危机之后痛定思痛,将发展债券市场作为维护金融安全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取得了不少进展。

  过去十余年来,我国的企业债市场的发展却染上了浓重的计划经济痕迹,市场定位错误,制度框架落后,发展十分缓慢,已经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一块短板。

  直到现在,规范企债市场的主要法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还是1993年制订的,条例处处体现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主要表现在发行过程中的审批制、额度管理、利率管制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对担保的强制要求,这些规定严重限制了企债市场的发展,使得发行企业债券事实上成了少数央企和大型国企的专利,大多数企业与之无缘。

  目前,全国债券市场的余额达到65500亿元的规模,但企业债仅占到区区1700亿元,占比不到3%,苛刻的、教条的、不合时宜的管制使企债市场变成了一个边缘化和无足轻重的市场。

  企业债市场边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银行和股市进行融资。而在股市功能暂时陷入停顿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则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既增加了企业资金成本,也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在目前“宽货币”的环境下,尽管利率低企,市场流动性充分,但由于缺少债务融资工具,资金不能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只好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

  企业债券的孪生姐妹———短期融资券自4月份推出以来一直是供需两旺,令人关注的是,与国外短期融资券期限不超过270天不同,目前发行的融资券很大一部分期限为一年,这反映出不少企业在用短期融资券替代银行中长期贷款,而这本来应该是企业债券的功能,这些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已经具备大力发展企债的良好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下周完成修改的《证券法》预计将在债券发行中以核准制取代审批制;而有关方面也透露,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也有望在不久出台。理论突破、市场环境的配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相继而来,种种迹象显示,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正处于突破的前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