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价格涨跌难料 钢铁企业前景堪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06:4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暴利时代风光不在 北京消息尽管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今年进口铁矿石价格飙升71.5%的噩梦不会在明年再次上演,但2006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悬而未决仍然令人神经紧张。 据传闻,于昨天在青岛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钢材原料国家研讨会上,由中国钢铁工业协
铁矿石价格 两方各执一词 不管在青岛举行的研讨会上,国内买家究竟有没有同国际卖家讨价还价,作为国际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的中国,确实有必要在定价环节上先下手为强,因为摆在中国钢铁企业面前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控制着全球铁矿石贸易80%市场的三大国际公司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此前曾表示,有意将明年巴西出口铁矿石的价格在今年上涨71.5%的基础上再上涨10%至20%。而一些国际投行也纷纷推翻了此前对2006年铁矿石价格将保持不变或微幅下调的预测,以不同程度的上涨判断取而代之。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明年铁矿石的价格将再次上涨5%,而瑞银集团则更将这一数字上调至10%。 一边是来自国际铁矿石出口公司和预测机构对明年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公然宣扬,另一边却是国内专业人士对未来一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下跌的言之有据,两者观点形成了分明的对峙。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就是持有后一观点的人士之一。李新创预测,明年的进口铁矿石价格将略有下降,这主要是由供需状况决定的。 据国际钢协对世界61个国家和地区的钢产量的统计显示,今年1至8月粗钢产量为72898吨,较去年同期增加4700万吨,增长了6.9%。同期,中国粗钢产量则增加4946万吨。由此不难看出,世界钢产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 李新创告诉记者,由于国家对钢铁企业的宏观调控,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制度的实行以及未来国内铁矿石产能的上升,供需矛盾将日趋缓和。预计2006年,我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将与今年基本持平,进口铁矿石在价格上将与今年有所持平或小幅下降。 减产能否成功救价 就在进口铁矿石价格不断攀升,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的同时,国内的钢价却几乎自同一时间踏上了漫漫跌途。 据有关数据显示,9月份以来,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已经反弹,特别是北美市场价格走势强劲。与此相反,国内钢材价格一路下跌,特别是各类板材价格跌幅最大,平均跌幅与3月末价格水平相比,高达30%至40%。 国内钢价的跌跌不休显然令钢铁企业如坐针毡。今年6月,包括宝钢、鞍钢等国内钢铁巨头在内的9家钢铁企业就曾试图联手救市,但却以失败告终。 日前,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纸召唤下,45家钢铁企业的老总齐聚北京,密谋让钢价止跌回升的良策。在一系列自救的措施中,在第四季度对中厚板和热轧宽带两类产品减产5%的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 减产5%真能如这些钢铁企业所愿,扳回钢价不断下跌的颓势吗?李新创对此并不看好。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理由有二:首先,国内的钢生产集中度低,很难做到让所有的钢铁企业保持一致行动。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家放弃的市场份额就会有别家迅速填补。其次,中国的地域十分辽阔,钢生产企业也分布得相对较为分散,因此也很难对各地区形成统一的限制。 目前国内钢价的下跌是由于钢铁生产能力阶段性过剩导致的。要想让钢价真正摆脱持续下跌的困境,就必须依靠市场手段,这种所谓的协议方式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李新创这样告诉记者。 所谓的市场手段,李新创认为,需要钢铁企业紧随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生产品种,多生产那些高附加的产品。通过市场竞争达到优化生产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的效果,大力发展钢铁生产的循环经济。 暴利时代或将终结 尽管对国内钢铁企业因国际铁矿石进口企业有可能再次向中国发难,国内钢价的跌势不断等情况忧心忡忡,李新创却对未来钢铁市场的前景相当乐观。 李新创指出,首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刚刚开始,城镇化将在未来提速,这些都为钢铁的未来需求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其次,相比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钢结构建筑有着坚固、美观,特别是环保等无法比拟的优势。未来建筑业将大力推广钢结构,这也使得市场的钢需求量将上升。再次,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钢材以供消费。如近几年,机电产品出口总值连年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54.7%,这一趋势在未来仍将继续扩大,而这都需要钢材的支持。 据李新创向记者透露,今年1至8月,全国钢铁行业共创造560亿元利润,比去年同期上涨16.7%。他指出,过去钢铁企业属于暴利行业,这也是为何今年以来,钢价下跌让如此多钢铁企业惶惶不安的原因。他建议,今后,钢铁企业应该转变观念,追求合理利润,这不仅能避免因产业上游价格过高而使利润流向国外企业,而且也能让下游产业从中受益。 作者:记者 商文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