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发债小企业贷款 壮大企债市场解融资难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3日 10:5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马宜 北京报道 中国的融资体制开始日渐清晰。 “当大企业更多通过债券市场发债来解决融资需求后,他们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必然减少,商业银行自然会把目标转向中小企业,这就是我们的‘挤出做法’。”10月21日,送走
大企业通过在债券市场发债,小公司通过向银行贷款来解决融资。通过重新壮大企业债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目前国内融资难等困惑由此将迎刃而解。 “挤出”效应 在经历了上世纪的几次信用危机后,企业债市场几乎被打入了冷宫,而同时期股票市场的单一扩张导致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一脚长(扩张的股票市场)一脚短(萎缩的公司债市场)的“跛脚”状态。 在股市持续低迷,股改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央行将目光重新投向已经被冷落多时的债券市场。发展直接融资的重任被寄望于债市,央行已经意识到,只有两条腿一起走路,平衡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正如高盛亚洲区主席麦克·埃文司所说,中国目前发展债券市场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问题。 周小川将当天的讲演主题取名为“吸取教训,以励再战”。在列举了中国公司债市场的众多问题后,他提出了首先要发展一个由优质大企业构成的高等级公司债市场。 而对于中小企业,央行还不打算让他们马上进入债券市场。毕竟,目前全世界也只有在债券市场最发达的美国才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垃圾债券市场,在信用体系还未健全的情况下,曾经经历过一次伤害的中国公司债市场已经不想再次受伤。 “很多事不要做得太直接。”周小川说道。 央行的思路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不一定就通过发债的方式。通过“挤出效应”,央行正在间接地引导商业银行去寻找中小企业客户。 以前所有银行都围着几家大客户转,当大客户都去债券市场上融资后,央行希望银行业可以抬起头来发现一些急需资金并极具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 而此前,10月13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玲也表示:“今后银行信贷不能过多增加,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大银行应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部。” 而从年初就开始的由于资金持续宽裕而导致的低融资成本市场恰恰为这种新思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一年期的短期融资券的融资成本要比同期限贷款利率低将近3个百分点的时候,没有企业不会心动。 而在央行“自己可以说了算”的短期融资券市场,自5月25日正式启动发行以来,已经有31家大型企业发行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在大部分企业的发行文件中,发债目的都包括“改善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截至9月底,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量已达532亿元。而由国家发改委确定的2005年全年企业债发债额度也只有512亿元,但这也已经是历年的最高纪录。 银行要学会定价 短期融资券的强烈受追捧导致了银行大量优质客户的流失。这显然不是商业银行所愿意看到的。而当央行已经下定决心将这变为一种趋势,表示他们已到了学习定价的时候了。 “贷款利率的上限已经放开,但金融机构还没能充分利用。”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向本报表示。 国内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58%,但实际上,中国目前的平均贷款利率已经达到7%左右,一些农信社的贷款利率甚至达到了10%,但越是大银行,反而利率越低。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问题现在并不在利率本身,而是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因为他们还不会定价。”汤敏博士指出,“中国的风险及信用评估是有一个过程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应该去开始尝试定价的能力,这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10月18日,在IFC(国际金融公司)为海螺水泥提供融资的新闻发布会上,IFC中蒙区首席代表冯桂婷说:“我们要为中国的银行做一个示范,当贷款利率向上已经不封顶,中国的银行要学会如何通过定价来规避风险,从而发现有潜力的中小公司。也许它们比这些银行以前的客户风险更大,但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定价获得更高的收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