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券商合资外方渐趋主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05:50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从试探性介入转为欲掌控话语权 摩根大通、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瑞银……就在境内券商全面进入新一轮行业整合之际,越来越多的外资投行明确发出了期待进军中国内地投行业务的信号,组建合资券商在外资的战略版图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同于前一轮合资券商重在参与的试探性介入,新一轮的合资券商谈判中,外资表现出相当的强硬姿态。
外资模式具不可复制性 尽管目前已有的合资券商总体数量还不多,但大体来看,已包括了四大模式,一种是中金为代表的纯投行业务合作模式,合资公司自身主体的影响力强大,在业务范围和实际盈利上成为目前合资券商最成功的一家。 另一种是高盛高华模式,业内将其称之为度身定制型,外资在进场之初就设定了明确的业务模式和外资管理话语权,利用创造性的设计成功实现了高盛全面登陆境内证券业务的夙愿,并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后续业务想像空间。上述两种模式由于其特殊性,被认为具有相当的不可复制性。 短期内不可复制的或许还有中银国际模式,尽管与中银有着相同结构的中资银行还有一些,但由于中银国际证券的获批发生在中国正式入世之前的重要时间结点,因此考虑到入世后外资国民待遇的不断提升,要想简单重复中银国际的模式还存在政策突破的要求。 如果说前三种模式被认为存在相当不可复制性的话,那么入世后类似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等模式则由于业务的单一而遭受外资的冷落。这从入世3年,仅正式发起成立3家合资证券公司就能得到答案。 新一轮的合资券商谈判就是在需求历史路径的改变的大背景下拉开了序幕。一些原先试点阶段的业务模式的不可复制性,让外资在这一轮的谈判中更突出了以我为主的信念。 看重掌控话语权 期待能有政策突破是外资投行重新图谋合资券商的基础,而境内券商的困境则犹如催化剂加速了外资进场的进程。 中国正式入世的前三年中,当合资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之时,合资券商的出奇平静折射出外资对于合资券商的冷思考和战略等待。然而,近一年来,外资的热情再度高涨。对于话语权、管理权的渴望,外资不再羞羞答答,欲说还休。 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近日在香港明确指出,中国的金融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银行、证券管理领域的开放丰富了集团在内地提供的产品服务,投行是集团下一个期待突破的领域。他同时强调,在合资券商的谈判中,摩根大通将坚持对合资公司的股权及实际管理权的控制。因为,在其看来,这是让摩根大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得以完整实施的前提。 作为一家国际投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区主席柯磊落毫不掩饰集团对于内地证券业务的渴望,他同时宣称,不为了设立合资公司而妥协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这一业务领域的核心原则。或许未来我们进军中国内地证券业务的模式会完全与其他同行不同。 他表示,中金公司的成功的确让人看到了合资投行的优势,但首家试点的优势的确让后来者难以分享。目前中国内地券商大的不愿意轻易让度管理权,小的则毫无竞争力可言,因此在两者之间的中型券商相对而言最有可能合资成功。此外,内地券商普遍遭遇的财务困境也让外资有了收购的机会。不排除这其中会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但一些具体还需要监管环境变化的配合。柯磊落的回答不禁让人充满遐想。 里昂证券行政主席顾家利表示,目前中国内地券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整合期,对于那些存在一些财务问题,可以通过重组来渡过困难的券商是不错的潜在合作伙伴。里昂证券董事总经理傅德礼称,他个人人为,尽管目前政策方面尚未明确规定,但在此轮券商分类评估结束后,将可能探讨让外资进入A股经纪业务的问题。他同时表示,未来外资或许可以通过参股同时拥有承销、经纪、期货、资产管理等综合业务牌照的综合券商集团,而非通过单一业务领域的谈判来进入经纪领域。 政策限制有望突破 几位外资公司头面人物的表态绝非无的放矢,合资券商中外资的持股比例上限、业务范围等诸多政策限制可能会有新的说法,突破值得期待。 当股票承销、经纪业务已不再简单是券商业务的代名词之际,投行牌照成为了必得之物。事实上,随着中国内地市场金融业务的突破和开放的深入,原先一些不可能的业务将逐步成为可能。新生业务的诱惑,是不少欲全力进军中国金融业务的外资金融巨头不断丰富业务牌照,进军投行业务领域的重要因素。 尽管我国内地的不少上市资源流向了海外市场,跨境收购兼并也日趋火爆,外资投行不进场同样可以赚取大笔利润,但是中国市场制度性变革后带来的机会让外资投行,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外资投行没有理由继续离岸操作。 合资券商的设立同时还是不少外资混业金融集团在中国内地全面复制其业务板块的一项重要工作。之所以将合资券商作为一个近期规划,除了业务考虑因素外,战略框架的完成成为了下一步业务全面推进,构成组合拳优势的前提。 在跟随集团全球业务调整的战略作出相应变化后,花旗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基本集中于商业银行领域。花旗银行主席、花旗集团资深副主席威廉·罗兹(WilliamRhodes)日前透露,除了商业银行外,花旗也在酝酿投资银行业务的突破。作为集团在中国业务的重要投资计划,花旗也在寻求在中国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的机会。与之有着同样计划的还有汇丰。这家目前在华投资最多的金融巨头在业务板块上急需弥补合资券商的暂时空缺。 结构整合完毕后的外资将重新制定其竞争策略。如果说物理网点和客户基础是中资同行天然优势的话,业务平台的多元化无疑成了外资提供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的支柱。 作者:记者 王炯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