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市场谁唱主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1:49 解放日报 | |||||||||
短期融资券的迅速崛起,有望改变企业过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弊病 旧格局已经破冰,新格局的出现尚需时日。在这个时候,银行与企业都在尝试着寻找一种新的合作关系。 今年5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以短期融资券的方式,在银行间市场
银行、股市、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企业的融资市场上,看似渠道很多,但谁都清楚,真正的主角只有一个———银行。国际经验表明,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必然改变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这种冲击将迫使商业银行去发现和培育中小企业客户,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旧有格局破冰 过于依赖银行这个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融资中的一个顽症。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间接融资的比重高达80%。在企业融资市场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独享”企业贷款中的丰厚利润,这使中国的银行业养成了一些挥之不去的弊病。 最为典型的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普遍遭遇银行的冷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吁此起彼伏,但从政府到企业,谁也拿不出根治良方。其实,在目前的融资格局下,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要依赖银行融资,银行在企业信贷关系中很大程度上处于卖方市场,“挑肥拣瘦”的结果,银行自然不愿意去啃中小企业这一利润薄、风险高的“硬骨头”。业内人士指出,贷款资金向大企业集中,对银行业来说也并非好事,因为这将加剧集团风险,大企业就这么几家,一旦其中一家资金链出现问题,会把各家银行都拖进去。尽管这样的风险在中国已经不乏先例,但拥有客户选择权的银行,会不由自主将天平向大企业倾斜。 短期融资券的出现,可望从根本上改变“融资依赖银行”的局面。由于其融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在可能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大企业都会选择这一方式进行融资。这无疑将压缩银行贷款,特别是大企业贷款的市场空间,进而迫使银行不得不去争夺中小企业贷款。这样的故事,曾在日本和韩国成功上演,从政府监管部门到中小企业,都希望它能在中国重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银行体验压力 短期融资券已经展露出明显的优势。其一,企业融资成本成倍下降。目前,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一般在5.04%。而短期融资券的整个融资成本一般仅3.4%—3.5%。8月份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20亿元短期融资券分两次发行,其中第二期利率仅为2%,即使加上附加费用,也要比银行优惠贷款利率减少一半。 据测算,如果企业发行一年期的融资券50亿元,与同样数额的银行贷款相比,可以降低财务费用5000万元以上。其二,与上市融资和银行贷款相比,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审批程序比较简单,只要符合人行规定的发行标准并获人行批准就可实现融资,无需提供担保。其三,目前短期 融资券在银行间市场普遍受到机构投资者追捧,大企业完全不用担心融不到资金。东方航空20亿的融资券,认购率达到6.5倍,而最近发行的上海电力10个亿的融资券,认购率更是高达10倍。 这样的融资方式自然受到企业的青睐。有预测表明,从今年5月诞生到年底的8个月间,短期融资券发行量将达到1500亿元,而即使在股市最兴旺的时候,国内企业一年从股市“圈”到的钱,也不到1000亿元。这种速度,让商业银行隐隐感到了压力。 在经历一年多的宏观调控后,各商业银行开始遭遇贷款增长后劲不足的问题。在经历连续的贷款增速下滑之后,今年8月,上海中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同期人民币存款增速却迅速升温。一增一减间,银行急需为手中的资金寻找更多的出路。最近,银监会发文要求促进小企业贷款,立刻获得申城各家银行的响应。一家银行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对于银行来说,小企业贷款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不得不做的政治任务,而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需求了。 企业心态矛盾 但是,短期融资券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撼动银行在融资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因为在目前的融资环境下,中国的大企业心态颇为矛盾,尽管他们对于短期融资券的诸多优势“垂涎三尺”,但谁都不可能也不敢将其当作融资的主渠道。 一方面,企业的发债规模受到额度限制。目前央行对短期融资券的额度有规定,不能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而企业的融资需求又会大于这个额度,因此还是要依靠银行贷款。同时,尽管审批手续较简单,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门槛却不低。到目前为止,享受到这种低融资成本的企业只有凤毛麟角的10多家,都为重点大型企业、中央直属企业、境内外上市的蓝筹企业等优质企业。 另一方面,没有一家大企业敢轻易忽视银行的能量。因为一旦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又得不到银行的及时援助,就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业内人士称,这在国外有过惨痛的先例。当年日本百货巨头八佰伴,曾因为可以在国际债券市场上迅速融资,而忽视了与银行的关系。于是,当其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时,银行都不愿伸出援手,结果这家曾风光无限的企业不得不宣告破产。 探索新的关系 旧格局已经破冰,新格局的出现尚需不短的时日。在这个时候,银行与企业都在尝试着寻找一种新的合作关系。 探索已经开始。8月份,东航发行由农行主承销的20亿元短期融资券。不到一个月,东航又向农行表达了间接融资意向,并获得农行50亿元的巨额授信。另一家银行向记者“揭秘”:尽管从理论上说,短期融资券的出现,可能会使贷款总量受到影响。但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中,承销短期融资券,却是银行从竞争对手中争夺大客户一个很好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短期融资券的出现,反而有可能使企业与某一家银行更为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这种捆绑是银行相当向往的方式,往往被称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或者是战略合作关系。换句话说,在贷款业务可能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试图从企业的其他金融需求中拓展新的利润空间。这在中小企业贷款中更为明显,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小企业贷款量大面广,风险又高,如果单纯从提供贷款角度看,银行很难从中获得赢利。但是如果能通过贷款这个纽带,将中小企业诸如信用证、资金结算业务等都争取过来,那么利润就相当可观了。 面对直接融资的崛起,银行和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的两个主体,是渐行渐远,还是走得更近?嬗变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陈春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