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热点聚焦 > 债券市场 > 正文
 

票据狂欢隐现风险黑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11:52 《商务周刊》杂志

  票据业务作为一件能够在当前信贷紧缩下,为企业和银行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的金融创新工具,在监管滞后的环境下,正在变成一只“烫手山芋”

  □实习记者 邢帆

  “以前那种眼巴巴等贷款的日子太辛苦了,我们也不能总在一棵树上吊死。”在一家
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大厅里,一位正在办理票据购买的企业财务人员告诉《商务周刊》。 商业票据正在代替贷款成为他的救命“稻草”。“依靠银行贷款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国家对商业贷款的限制太多,像贷款额度、空间都有一定的限制,今年银行又空前惜贷。”他说,“这样下来我们吃不消。”

  事实上,商业票据业务对于银行而言同样意义非凡。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票据业务近几年已成为不少商业银行用来调控其存贷款规模及资产结构等多项经营指标最为重要的工具,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活跃。

  7月8日,农行行长杨明生与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一同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为农行票据中心落户上海举行挂牌成立仪式。此前的6月17日,同样在上海,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首个区域性银行票据沙龙——“长三角”票据沙龙成立。来自全国商业银行的票据精英交流各自的经验,并试图进一步建立开放性统一的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近两年已经成为我们的黄金业务。”参加票据沙龙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商务周刊》。

  自1999年底以来,中国票据市场以年均50%的速度迅猛发展。2004年商业汇票累计签发量为3.4万亿元,累计交易量4.5万亿元,贴现余额1万亿元。无论是“巨无霸”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过江之鲫”的中小商业银行,近年来都先后成立票据中心或票据专营窗口,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上下了大功夫。截至2005年上半年,共有209家金融机构在“中国票据”网发送报价,累计金额1.45万亿元。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建军却对这种繁荣感到担忧。他对《商务周刊》指出,因为去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对银行信贷的紧缩,加上银行改革在业绩上对商业银行的“夹攻”,使得商业票据市场原本正常的运行,在银行收益需求和企业信贷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潜藏着超出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非理性繁荣”。

  票据疯狂

  今年3月份以来,中国银行业票据市场的火热有进一步升级到狂热的趋势。国有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出现大量增长,全国一季度的银行票据融资规模新增1066亿元。工行票据业务创出历史新高,截至5月10日,工行累计买入票据2009.86亿元,同比增加294.83亿元,增幅17.2%。比较而言,中行的票据业务增加更为惊人。中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该行一季度票据融资新增额达到475亿元,同比多增14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58.4%。

  7月初,工银票据买断价格指数和回购价格指数继续回落,而且是连续10周下跌。“价格走低印证了银行在票据市场争夺的激烈程度。”中国工商银行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与此对应的是,这项业务正呈现出越来越高的风险。南京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中心总经理温胜骞告诉记者,5月份该行刚刚拦截了一起票面价值500万的假票案件。杭州商业银行资金营运部张强也对《商务周刊》称:“近两三年内我们先后阻截了共计1200万左右的假票。”据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全国票据业务中假票产生的直接损失超过15亿元。

  “假票只是因为票体印刷纰漏,及时辨认还可以避免风险。如果问题出在其他环节,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商务周刊》指出,票据风险还有另一来源——融资票。

  融资票是以企业信用作保障,在我国要求企业融资一定要有确实的贸易背景,这个比例是1∶1,也就是说一笔融资对应一笔贸易。“可惜的是我们虽然有这方面的规定,却没有明确的审查细则,许多企业钻了这个空子。”他说。

  这位人士给记者描述了业内的普遍玩法:首先,一家本身并无资金的企业先在某家银行贷款1000万元,然后马上转为存款,并以此作为保证金,如果说保证金是50%,则可以开出一张2000万元的承兑汇票。然后企业将此承兑汇票拿到他行贴现,扣除贴现率即可得到1800多万元的资金。而后又以该笔资金作为保证金开立4000万元的承兑汇票,再次贴现后又作为保证金并开出8000万元的承兑汇票。然后是1.6亿元、3.2亿元……如此循环往复。贷款创造存款,存款支撑贷款,在票据承兑贴现泡沫越吹越大的同时,货币信贷也越吹越大。换句话说,超常增长的货币信贷,就在这种票据业务的空转对倒中被衍生虚增出来。

  票据承兑贴现的空转存在着一个十分可怕的乘数放大效应,即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支撑着1亿元,甚至2亿元、3亿元的信贷规模,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在这个倒金字塔中,表面上单个银行似乎都没有风险,票据承兑行有保证金作抵押,票据贴现行有票据到期后承兑银行的无条件付款。然而,一旦链条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链条一断,则这个倒金字塔立马就会崩塌,空转链条中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可能陷入风险,甚至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中央每年都会做出这一年的贸易统计,之后再做出相应的金融政策的调整。但是我们在审查中只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无法知道某一项贸易的真实背景。”他向记者分析了票据业务管理漏洞,“现在银行主要是看企业带来的合同要素,只要要素成立,银行就没有理由拒绝,这使得许多企业利用这个去做假,而且这个假做起来也很容易。”他指出,如果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能够联合起来,就可以杜绝一部分问题票据,但现在显然没能做到。

  最尴尬的是责任问题。福建兴业银行票据中心一位阮姓经理表示,对于企业贸易背景的审查,是银行一直以来的困惑,“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个责任是不是要由我们来负。”

  无锡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中心一位顾姓负责人对《商务周刊》补充道:“银行对于辨别票据的真伪是不负法律责任的,这可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 “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集合在一起,任何金融工具都逃不掉风险放大的命运,票据也是一样的。最令人头痛的是,票据业务道德风险的危害力是很难确定的,它一旦发生就会长时间地存在于业务链内部,没有办法避免。”黄建锋谈到这个问题显得有些焦虑。 情合如何变成苟且?

  南京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中心总经理温胜骞告诉《商务周刊》,票据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他分析说,对企业来讲,相对于贷款的高利息,出于降低财务成本的考虑,选择票据业务作为新的融资渠道,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同时对多数银行而言,利用贴现、转贴现业务消化多余的资金,满足投放不足的需要,可以达到盈利和调整指标的多重功效。

  温胜骞举例说:“与票据业务发展初期相比,现在票据使用的行业范围早已突破了当初的煤炭、电力、化工、冶金、铁道5个行业,渗透到经济的各大领域。企业的需要导致各商业银行都保有一定的承兑业务,并且在近几年还不断加大票据承兑量也不足为奇了。而贴现环节,虽然目前6个月的贷款基准利率为5.22%,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为3.24%,看似收益较贷款低,但对资金雄厚的大行来讲,在安全性较高的前提下,还是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但“郎有情、妹有意”的火热配合,反倒使银行和企业有共同走向癫狂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在温胜骞看来,首先和近两年宏观调控政策有关。他认为,从2003年开始的控制信贷规模、抑制过热投资的宏观调控,与当前各商业银行处在改革关口拼命下压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抓管理、抓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组合在一起的结果就是,为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商业银行采取了减少分子而不是扩大分母的慎贷策略。

  3月16日,央行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同时回笼资金的央行票据发行量连续下跌,意在鼓励银行回归到信贷的本行上来,但实际的效果却有违央行初衷。“商业银行富余资金多了起来,在不愿增加贷款的前提下,被迫转战债券和对贷款有替代作用的票据市场。”温说。

  建行福建分行资金运作部职员黄建锋则向《商务周刊》指出,近年来银行改革带来的广泛收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福建为例,福建的商业银行依靠票据寻求资金出路的竞争非常激烈。这里的分行能够经营信贷的能力和层次很低的,没有资格参与其他业务,而相比较之下,票据的自主性就显得很强,不需要通过委托中介机构代为操作,也为银行节省了一笔成本开销。 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票据的贴现率已经降到了贷款利率的50%左右。但业内人士分析,尽管降价的趋势还将持续,票据市场今年仍将火热。黄建锋一针见血指出了银行可以承受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原因:“有目共睹的是,现在银行的‘资金存差’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额度,而且这个增长势头还在继续,票据代替贷款是目前银行处理‘资金存差’的一个非常有效又便捷的手段。盈利并不是主要目的。”

  而且,票据业务还有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妙处”。央行广州分行行长王自力认为,票据业务是掩盖资产结构风险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有效药方。在商业银行资产中,票据贴现业务被视为信贷业务,计算在银行的信贷规模内。因此,各家银行便把通过加快贴现业务,以此“做大分母”作为实现“抓降”目标和提高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票据市场秩序混乱,硝烟弥漫:或者配合勾结、相互开票、相互承兑、自票他贴、他票我贴,或者尖锋对决、恶性竞争、竞相压价、相互倾轧,甚至出现见票即贴、不惜血本等现象,概源于此。”王自力举例说,“2002年末,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贴现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的新增额还是58.9%,而到2003年6月末这一占比即已达到84.8%。并非巧合的是,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对外公布的上半年不良贷款率降幅,分别为2.99%、3.33%和3.5%,显然已都接近全年下降3—4个百分点的目标。”

  即使存在这样的风险,票据对于眼下的银行来说仍然有不可抗拒的诱惑。无锡商业银行票据中心顾姓总经理告诉《商务周刊》,“利用票据可将成本控制在20%,而贷款有时高达100%,一旦发生坏账我们一分钱也收不回来。而从信贷范畴讲,票据作为贷款的一种替代品,可以提升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强资金流动性。”

  监管“补位”

  2002年以前,票据业务是一个冷门,在各种市场上都不够活跃。2002年,央行为给商业银行寻找新的资金出口和新的盈利机会,开放了票据市场。但2004年后,由于竞争激烈,票据业务虽然总量还是呈增长趋势,但单笔业务的收益率已有所降低。

  “票据业务现在是依靠发行量的绝对提高来带动其盈利。如果单就贡献率一组数据,实际上是降低的。”黄建锋说。

  但最重要的,从1995年《票据法》出台,票据市场的监管和风险处置措施没有多少改变,监管与发展脱节的问题严重。比如对于假票,补救办法基本只能是向前一企业追溯,而且有效率并不高,如果是假票的话,最多20%-30%有可能追回。问题到了托收环节就更麻烦,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就根本没有钱来还,到时候银行只能自己承担。另外,很多票据案件发生在分支行,这是因为现在的审查力度在总行,分行管理相对宽松,业务量又少,经验也不足,人员业务素质也比较低,很容易发生问题。

  “银行如果遭受风险,完全没有预防补救措施,没有避险工具。”范建军谈到票据可能遇到的风险对策时说,“国外有一些衍生工具如期权、冲抵套期保值等,这些在国内还不具备成立条件,我们也一直没有利用国际上投行的会计制度。”

  王自力则认为,在目前环境下,央行对此还是有办法可做的。“票据空转对倒隐含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必须修正票据贴现业务纳入银行贷款管理的规定。”他提出,应改革票据贴现余额计入银行贷款科目的做法,从源头上消除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业务做大贷款规模的动因;在统计上,也应把“票据承兑”计入商业银行或有负债科目。他解释说:“这项业务实际上是银行用自己的信誉替企业担保,银行作为第二付款人存在垫款的可能。而一旦银行发生承兑垫款,统计上则应将该笔垫款作为不良贷款统计在内。”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功能定位,主要应放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王自力认为,央行应该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在引导产业资金结构的合理配置基础上,充分发挥票据市场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作用。这位人民银行里以敢言著称的学者型官员坚持认为,从长远来看,票据市场还需要大力发展,“但一定要健康,否则这样继续下去这个市场有可能难以为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