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热点聚焦 > 债券市场 > 正文
 

操作短期化净回笼缩减 七月公开市场操作转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 15:13 中国证券报

  记者 陈继先 上海报道

  昨日,随着3月期票据的发行和6月期正回购的招标,央行7月份的公开市场操作已告结束。不难发现,央行本月操作思路又有所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回笼资金规模继续减小,本月净回笼资金仅540亿,二是一年期票据发行量骤然减少,让正回购挑起“大梁”。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变化显然是服务于适度“松绑”货币政策的需要,在汇率改革影响
效果、宏观经济走向不明之前,当前这种温和的公开操作可能还将继续下去。

  正回购“挑起大梁”

  回笼资金力度继续减退是7月份公开市场操作的一大特点。据统计,在7月份,央行累计发行票据1100亿,主要品种为一年期和三月期,发行量分别为450亿和650亿;实施正回购1200亿,一月期和六月期规模各半。而正回购到期规模约700亿,7月份全部票据到期量为1060亿。相抵之后,7月份净回笼资金量为540亿。而5、6月份,这一水平分别是822亿和1300亿。7月份回笼资金规模仅比1月份略高,当时净回笼资金量为480亿。

  本月公开市场操作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更加趋向于短期品种,正回购挑起了大梁。在上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中,1年期票据无疑是绝对主力。对央行而言,一年期票据对资金锁定期较好,发行动力强;而对市场而言,一年期票据期限、收益利于资产配置,需求也很旺盛。然而,在7月份,央行一年期票据发行大大萎缩,甚至比三月期票据发行量还低200亿。与此同时,正回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定期实施6月期正回购,以替代6月期票据的作用,正回购的作用也随之被有效放大,帮助央行更有效锁定富裕资金。关于央行公开操作短期化,一位股份制银行债券交易人士分析说,这主要是央行要保持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创造“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业内人士分析说,央行此举是为了维持资金面的宽裕,为前期紧缩的货币政策继续适度松绑,是应对当前汇率改革、宏观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

  首先本次汇率改革的影响需要继续观察。对此,有分析人士解释说,7月21日央行调整汇率制度后,有关汇率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讨论很多,然而,这种讨论只是基于现实或历史的分析,而忽略了市场的自我调解机制。最终影响力度有多大,恐怕还得继续观察。

  其次,二季度宏观经济、金融数据陆续出台,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同比都继续回落,环比小幅提升,消费需求增长较快,这些都表明前期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有研究人士认为,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政策的着力点开始转向延缓经济周期下行速度,促进经济的长期良性增长。那么在货币政策上,继续保持小幅度的松绑举措更加合理。也就是说,7、8月份货币、信贷供应环比小幅增长势头可能会保持。而从历史数据来看,7、8月份多是信贷淡季,维持市场充足的流动性可能更加重要了。

  另外,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本次汇率的调整肯定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外贸、加工出口等领域,而正是这些领域在上半年极大拉动了我国GDP的增长,并产生396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在目前经济状况下,央行不大可能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恰恰相反,如果必要,央行反而更有可能会进一步放松货币、信贷供应来对冲汇率调整的不利影响。

  总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变化是服务于适度“松绑”货币政策需要、有利于宏观经济、金融发展的举措。在汇率改革影响效果、宏观经济走向不明之前,当前这种温和的公开操作可能还将继续下去,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放松。回想2004年强力的宏观紧缩后,当年6月份央行净投放资金801.70亿,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信贷增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