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汇改的历史沿革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程
    1979-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1993年: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复汇率回归。
    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05年: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从单一盯准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全文]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

  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引人瞩目,与金融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深层次背景密不可分。 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全文]

     我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各项金融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承受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加强;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这些因素汇聚成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较好时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果断作出决策,启动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全文]

汇率改革意味着什么
汇改意义广泛而深远
  中国人民银行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文]
汇改带来七大好处

  ———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
  ———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
  ———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
  ———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全文]

怎样进行汇率改革
汇率改革必须稳步推进
  保持币值稳定并不等于中国汇率制度不改革。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一贯的方针。
  2003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表示,中国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人民币汇率问题。
  2004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工作午宴上再次指出,我们将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6月26日,温家宝在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上,明确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全文]
外界压力再大也不贸然行事

  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考虑企业承受能力,考虑金融改革的进度,考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汇率改革也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地区以至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
  2005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美国商会代表团时说,中国将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条件具备,没有外界压力我们也会主动推进汇率改革;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外界施加巨大压力,我们也不会贸然行事。[全文]

别国的经验教训

  人民币升值问题之所以不能只看作单纯的经济问题,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不再只属于国内经济范筹。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经济并对全球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时,我国的汇率调整将不仅仅对国内的经济产生影响,也必将影响到其他国家。[全文]

汇改的重心与展望
汇率改革的实质及未来发展
  目前出台的人民币汇率调整政策有3个核心要点:“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区间是合理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全文]
汇改重在机制而非升值

  在中国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那一刻起,全球应声而动。中国此次汇率改革重在“机制”而非“升值”,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弹性汇率机制,将使人民市汇率的形成更加市场化,凸显了改革机制的意味,更有助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长远发展。[全文]

汇改下一步将怎么走

  事实上,人民币兑美元2%的小幅升值只是达成中国汇率体制改革整体目标的一个小步骤,中国汇率改革可能需要8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风物长宜放眼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巨额热钱仍在中国上空游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未真正缓解。 [全文]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82628888转5174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投稿 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吴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