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懒得问到变得烫手 周小川回顾外资入股变迁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 17:0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陈宜飚 北京报道 11月2日下午,在欧洲货币杂志主办的中国论坛上,周小川表示,五年来,外资对中资银行的看法以及与其合作的方式的确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早期一些大的国际性银行注重设置分行,建立自己的网络体系,后来就开始侧重与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周小川认为,可能是大(跨国)银行认识到,在中国自行建立网络体系将是条漫长及困难的道路。“尽管还有一年,各方面的政策限制就要全部退出,但设立分支机构终究还是件费力的事情。”他说,“于是,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型的银行开始变得热门起来……其实一些银行的运行质量和财务状况也许并不好。但突然就变得烫手了。” 周小川回顾五年前,中国正处亚洲金融风波后期,客户质量的暴露加上中国银行业标准的改进,导致不良资产比例上升,各种问题频频暴露,在WTO的银行业谈判中,外资行甚至“懒”得提出他们对合资银行中外资入股比例的要求。 “那时是保险、证券、基金业方面有这样(入股要求)的谈判,并写入WTO谈判内容。”周小川说,“当时认为银行业非常糟糕,没有多少外资愿意战略合作。谈判的重点主要是分行体系怎么建,分行体系的建立与人民币业务的开放按什么样的进度和顺序来进行。” 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感促使政府痛下决心,对中国金融业进行重大改革,其中特别针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3年8月份,政府开始进行8个省市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3年末,就开始对中建两行进行注资。 “现在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也不能沾沾自喜。”周小川说,银行业在外资入股的热潮前要“戒骄”的同时,应该更广泛研究和吸取国际经验,特别是研究亚洲金融风波之后,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引入外资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周小川同时提到,这五年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态度演变,也促使中国进行下一步的思考。一方面,中国银行应该加强公司治理的改革,这也正是外国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谈得最多的一点。另一方面,在明年年底,中国银行业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就要结束了,中国所有的政府承诺都将兑现,届时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