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上市促改革 融资全面市场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00:5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10月19日,中国建设银行将完成在香港和欧美各5天的路演,并根据机构认购和公开招股的情况最终确定发行价格。10月27日,建行将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这将是一次募资规模在80亿美元附近的巨型IPO,不仅为本年度全球之最,也远远超过了今年上半年的神华能源以及2003年中国人寿募资约30亿美元的水平。 事实上,自今年6年建行最终引入美洲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起,这次上市之旅的盛况
建行成功上市的意义显然超出了IPO本身。就在其路演和股票认购之际,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及时调高了中国的主权评级。其中的一个重要理由,中国银行业得到了明显改善,指导性融资正在向外国战略投资者所参与的市场化融资渠道过渡。 该机构还认为,事实表明中国政府有能力为银行业的改革提供资金,包括不良资产的处置和资本注入等。由此可见,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先行者,建行的成功上市同时也是对中国银行改革模式的一种肯定,显示了市场对此前中国进行大规模坏账剥离和外汇注资等重要举措的认可。 不过,完成上市仅仅是“以上市倒逼改革”的一个开始,如果没有后期改革的深入,或者改革偏离了市场化的方向,那么前期的系列巨额投入都有可能付诸东流。而后期改革的主题则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一要让银行经营脱离政府指令,二是需要完成作为国有大股东的汇金公司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的磨合。这两个方面因素的交织与改善将最终决定中国银行改革的前途。 或许,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已经可以称为双方磨合的第一回合了。从最初的门可罗雀到近期的客似云来,这个回合完成得实属不易。就在建行上市前,国内还发生了一场有关国有商业银行“贱卖”的讨论,给这个回合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尾巴。 在我们的银行改革策略中,实现海外上市是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出现的。既然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那么相关操作自然要符合市场规则。除了坏账剥离和外汇注资等争议较少的环节之外,在卖股给外国投资者的问题上同样要尊重风险与收益匹配的规则。此时,或许更需要关注的是相关程序是否合理,而不是在高低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在多个国际投资者参与谈判和较长谈判周期的前提下,可以大致认为目前的售股价格是合理的。 在引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揭示了左右改革进程的那些基本矛盾。最重要的就是外方只占少量股份与希望外方积极参与国有银行改造之间的矛盾。持股比例低就意味着在董事会里的发言权有限,也意味着外方存在“搭便车”的冲动,尤其是在其投资获得了一定担保的前提下更是如此。 虽然如此,有利于实现我们改革初衷的有利因素依然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即便存在担保,但由于战略投资金额巨大,外方依然会关注自己的投资安全,因此有积极参与管理的意愿;另一方面是外方无疑希望借助合资获取在中国市场先入为主的优势,最大程度分享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收益。 因此,在股权结构的不和谐与市场及投资的有利驱动之间,汇金与外国投资者的磨合无疑将成为一门很有挑战的艺术。从日韩的情况来看,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野蛮人”们只愿意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时刻要利益最大化,而东方的决策者却要受制于舆论和政治的压力。成功的那些例子往往都是在力排众议,坚决尊重国际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实现的。在我们已经创造性地成立了汇金公司这样的机构来推进改革之后,更多任务还需要汇金来创造性地完成,也包括对其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完善。这应为建行是次超级IPO的改革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