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人民币汇率改革考验中资银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1:15 《经济导刊》

  在“人民币升值论”喧嚣近三年后,终于“出其不意”地在一个淡淡的黄昏尘埃落定,我国将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国际国内反响普遍强烈,犹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什么样的考验呢?

  舆论注意到,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时坦承,对这次汇
率改革的考虑,在顺序安排上,“把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先抓一步,让它们确实有实质性的改进,能够应付这样的局面”。不难看出,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总体上应是能够承受的,换言之,有挑战,也有机遇,而机遇大于挑战。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这次汇率改革并非简单地就人民币升值而升值,而是着眼于贯彻落实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一句话,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摩根大通也认为,重估人民币汇率将有助于中国调整上游企业面临的通胀问题,由此将帮助减轻上游企业对中下游企业的边际利润挤压。因此,从长远看,从宏观经济整体发展态势来看,都将有利于银行外部环境的改善。

  据业内人士分析,就银行业自身而言,受这次汇率改革的刺激,贷款外(币)转本(币)现象将会明显增多,银行和客户风险都将有所降低。事实上,从总体上而言,这次汇率改革必将促使银行加强市场化运作,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并以强化汇率风险防控为突破口,催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加速建立。

  对于广大参与进出口、投资的企业来讲,企业和个人也对银行提出了应对汇率风险和对外汇资产有效进行保值增值的金融需求。正是基于这一判断,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认为,这次汇率的放开、市场化的举动对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整个经济体系都是有好处的。

  从微观层面而言,这次汇率改革对银行业的有利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外币贷款业务和境外筹资转贷业务带来新的机遇。再比如,对于本币资产约占总资产95%的农行来说,人民币升值将会增加其资产价值。有专家因此预言,农行在世界大银行的排名将会进一步提升,等等。对于银行类上市公司来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中信证券研究员杨青丽分析认为,市场对人民币再次调整的预期将对银行股的上涨提供有力支持,因为升值预期的加大将使外汇持续进入,导致资产价格上升,银行资产升值,或者本币投放增多,银行扩张速度提高,效益增加,资产质量因而随之提高,这将支持银行股再涨。同时,升值预期下外币增加将导致本币增加,也有利于银行扩张。

  不过,这次汇率改革对银行业带来的不只是鲜花,更多的或许还有苦涩。中国银行办公室主任王兆文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人民币升值的当晚我们算是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其实其他商业银行又何尝不是呢?因为这次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是银行的外币资产特别是外币资本金有缩水的可能。如果没有预先采取保值措施,商业银行外币资产特别是国家外汇注资的国有商业银行,其资产按人民币口径计算总额将会减少,其美元资本金总额理论上将面临最高2%幅度缩水的可能。

  二是国际业务将面临新变数。据业内专家分析,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将削弱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刺激进口贸易增加,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和结售汇收益。还可能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导致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出现较大面积的提前支取现象。农业银行有关人士向媒体表示,这次汇率改革,农行的国际结算量将受影响,结售汇敞口头寸也将面临更大压力。

  三是部分客户的汇率风险将转化为贷款劣化的风险。据中国进出口银行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从进出口银行业务特点看,人民币升值将通过出口企业对进出口银行信贷业务产生间接影响。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对部分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危及其信贷资金安全。据业内专家分析,这次人民币升值将对包括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在内的传统出口优势型行业、以有色金属、石化、钢铁、电子元器件产品为主的国际定价行业以及包括汽车、工程机械、钢铁、家电等进口产品替代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从而危及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

  四是将在短期内考验银行的风险应对能力。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商业银行从业务运营机制到业务操作流程等各环节,普遍缺乏应对弹性汇率新机制的应变能力,在防范和规避风险方面缺少经验,因此,有可能使一些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据建设银行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由于这次汇率机制改革毕竟是一项汇率管理中的新举措,因而在短期和实际操作中会存在影响当期损益、加大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加大结售汇业务中净头寸的汇率风险等不利影响。

  化“险”为夷路在脚下

  面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困难与希望同在的新形势,商业银行应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趋利避害,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以便在更宽领域、更大市场上,化解风险,拓展业务,取得竞争中的主动权。

  切实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在近期举行的“2005(中国)银行家论坛”上,周小川在演讲中提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需要配合思维转变和参照系调整。的确,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没有动用汇率政策工具,商业银行多年来习惯于单一利率手段的调整,而对汇率工具的运用,显得很陌生,短期内也必然感到不习惯。而今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办银行必须改变传统体制下的思路,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考虑应对汇率变化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学会更多地适应包括汇率在内的一蓝子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更远一点来看,人民币升不升值、升多少,只是外在的表现,其深层的意义在于我国商业银行要学会以全球化的视野,自觉融入“国际大循环”。

  积极打造新的盈利空间。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资本成本和收入的提升,将在长期内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重新赋予行业不同的成长速度,并使不同行业的企业业绩出现分化。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拓展新的业务空间。

  就行业和企业而言,当前要重点瞄准汇率改革后长期利好的,诸如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或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行业和企业,如以航空业为主的外汇负债类行业、具有土地价值的房地产、园区开发、具有资源价值的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以及原材料或部件进口型行业等;就业务而言,要根据汇率与利率之间开始紧密联系的新形势,在结售汇市场上发掘新的盈利机会;同时把握市场新脉搏,积极创造外汇理财新市场,一些银行已开始着手实施这方面的尝试。作为国内主要的人民币外汇交易银行之一,工行有关人士向媒体表示,该行将充分发挥人民币外汇交易做市商的优势,充分利用其完善的海外机构网络,并加速自身的国际化进程。

  适时推出新的外汇理财产品。面对新的商机,商业银行要在积极引导客户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认识的基础上,加快业务创新,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避险、保值、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龚方雄认为,建议中国银行业要积极开发风险管理的产品、风险对冲的产品以及投资产品等等。还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价值互动的机理,分别对进出口企业采取不同的定价政策,或者分别对进出口流动资金贷款采取不同的利率,或者采取一蓝子利率和 一蓝子组合(不同币种、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产品之间)产品等等,在危机中提升客户价值,进一步培植忠诚客户群。周小川表示,银行界要借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机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各种金融产品,同时要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向各种各样的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这些业务需求最主要的体现是远期结汇。外汇市场今后还会出现其他一些有关外汇的衍生工具,这些工具都是为了金融机构,特别是为了进出口企业和涉及外汇业务的一般企业能够控制好风险。

  有效规避和控制汇率风险。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对汇率风险管理特别是新形势下结售汇业务风险的研究和实践,密切关注汇率走势,努力在第一时间对市场作出反应,有效控制汇率风险敞口,尽量规避汇率价格波动造成的汇率风险。

  据中行新闻发言人披露,中行对其225亿美元资本金已采取了保值措施,汇率变动不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另据专家介绍,远期结汇系统对于外汇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可以使企业根据自己的合同,锁住未来的汇率风险。建议有关各方充分运用好这一系统,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要适应汇率浮动体制的新需要,从业务运营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再造和完善。当前,尤其要研究对应性的避险和保值措施,优化本外币资产配置,密切监控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变动情况,有效管理和防范汇率变动造成的潜在信用风险。据了解,中行将通过调整资本金、调整资产负债的货币结构匹配等,尽可能地缩小不匹配结构的敞口,尽量减小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还将实施新的市场风险管理的体系和制度。

  面对日益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要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风险的规避、转移、化解工作,努力将风险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与此同时,还应抓紧时机,对那些经受不住汇率改革冲击的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中的劣质客户、风险资产尽早退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