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商投资国内银行的战略转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 02:33 第一财经日报 | |||||||||
陈功 在国有银行改革确定了改革上市这一主旋律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就成了银监会和各大银行工作的重点。目前,四大银行中已经有两家完成了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工作,一大批国内中小银行也相继完成了引资工作。那么从建行和美洲银行三个月的冲刺,到中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18个月的长跑,外商投资国内银行的策略有哪些微妙的变化?银监会利用外资
应该说,外商银行在并购国内银行的过程中,是有一定反复的,而来自美国的外商银行与来自欧洲的外商银行的并购策略重点也有所不同,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一系列交易的达成,这些并购策略的重点还是开始显现。 首先,外国投资者开始认真审视投资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的风险问题。此次在中行“一拖二”的引资结构中,苏格兰皇家银行只投资16亿美元,获5.16%的股份,美林国际与李嘉诚基金总计投资15亿美元分享其余股权。以组团的形式进行投资是为了与其他投资者分担风险,反映的是外资和港资对于未来内地银行风险的一种担忧。事实上,银行的大小与风险是成正比关系的,银行规模越大,放贷规模就越多,市场风险的把握和信用风险的控制就越困难,就越可能招致风险问题的困扰。这种情况下,一向注重风险控制的外商金融机构和外资,不可能不深加考究。 其次,对银行内部管理上话语权问题的关注,使得境外投资者开始强调入股后对国内银行的实际控制力。据苏格兰银行CEO弗莱德·古德温披露,与中行的此次签约中包含“一系列保证与保护”安排。他解释说:“如果发生某些情况,则中行需向投资者作出赔偿,这就是‘保证与保护’的意思。”“某些情况”所指为何,尽管古德温未作解释,但也不难猜想,苏格兰皇家银行意在防范中国银行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膨胀,这无疑是给中行带上了“紧箍”。据说,在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没有正式与中行签约之前,就已派出一人担任中行的独立董事。外资股东迫不及待地向国有银行派遣独立董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对国有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怀疑,以及加强自身控制力的决心。事实上,银行规模越大,控制起来就越困难,外资对内部话语权的担忧是有其道理的。重小轻大:外资投资策略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与外商对参与四大银行重组上市的态度越来越谨慎相反的是,外商对国内中小银行的兴趣却越来越浓厚了。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已经达成的交易中,恒生银行以15.98%的比例入股了兴业银行,渣打银行以20%的比例入股了渤海银行,新桥投资以17.89%比例入股了深圳发展银行,澳洲联邦银行分别以11%和19.9%的比例,入股了济南商业银行和杭州商业银行,而国际金融公司更是入股了一系列的中小银行。从这些数字上看,很明显的是,外国银行对国内中小银行的兴趣要大得多,行动上也要迅速得多。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资银行的这些并购举动表明,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与我们一贯地“抓大放小”相反的是,外商金融机构却开始了“重小轻大”的策略调整。为什么会这样?对照投资国内大银行的风险,其实答案是很清楚的。外资入股国内中小银行,首先是由于盘子小,因而投资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其次是一般来说,国内银行的规模小一些,竞争压力就大一些,表现上就不会那么傲慢,外资在银行内部的话语权可以相应的确保,不会像国内四大行那样,令外资担心可能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中小银行,虽然规模无法与四大行相比,但同样拥有一批优质客户,投资中小银行,可以为外商接触这批优质客户创造条件,而且还为外商今后的策略调整保留了空间。从战略投资者转向财务投资者 事实上,研究外商在国内银行业重组问题上的策略,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一些趋势变化。 在这些变化趋势上,首先要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对参与四大行的重组其实抱持着一种悲观态度的,这可能会影响到今后外资参与四大行中其他两大银行重组的态度。目前,已经置身重组的外商投资者已经开始调低其投资预期收益。美洲银行6月入股建行之时约定美洲银行可在5年内以建行IPO价格增持建行股权至19.9%,而此番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行并没有类似的安排,其CEO古德温还反复向投资者保证无意持续向中行入资,并称对中行IPO后所持中行股权将有所稀释的前景“乐于接受”。这实际上是在表明,如果有新的投资者加入进来,即使稀释掉一些股权,他们也愿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投资性质方面。外资投资者有可能从战略投资者实质上转向财务投资者。此次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稳健作风使得批评者们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准战略投资者”。实际持股仅5%,使它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引资以来最小付出的“战略投资者”,远低于投资于建行的美洲银行,更不可与进入交行的汇丰银行相比。而参与其中的淡马锡和李嘉诚,一个是国家投资机构,一个是富可敌国的私人财团,理论上本来就是财务投资者一类。可见,财务投资者们对此项投资的热情程度远远胜过战略投资者。 我们认为,种种迹象实际上已经清楚表明,推进国有银行改革已经无法指望境外战略投资者,他们最多只能是在银行内部管理上发挥一定影响力,不会导致国有银行出现改革意义上的变化。国有银行的改革,还得靠我们自己。(作者为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