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好的理念才会有好的公司治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 12:07 金时网·金融时报

  作者 牟龄

  如果问什么才是最好的公司治理,恐怕不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即便是那些公司治理相当完善的国际大企业,公司治理也还在不断进步之中。由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或许不应是简单地仿效一种模式,而是要寻找一种能够被深深根植于银行土壤之中并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这就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的先进理念。

  在兴业银行采访公司治理时,“理念”这个词被反复提到,有关“理念”背后的故事不仅令人感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无处不在,“保险”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故事。2004年4月,在签约入股兴业银行的最后时刻,国际金融公司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兴业银行必须先完成全面投保,否则协议不能生效。一件或许至今仍被国内银行忽略的事,外资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因为看似简单的保险涵盖了公司治理的关键要素:投保企业财产险,旨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投保高管人员的责任险,是为了降低代理风险;投保员工忠诚险,则有利于保护相关人的利益。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事,外资股东凸显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理念,并鲜明地传达给了银行,同时让银行理解了怎样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达成公司治理的目标,实现银行价值最大、代理成本最小、相关者利益最优。

  公司治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制度性安排,但它又不仅仅是法律和制度的安排,还是一种文化的安排,几方面共同的作用决定了一家公司的目标、行为、乃至风险如何控制、收益如何分配等一系列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在良好的公司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公司治理是一项被寄予了重大希望的改革。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乃至盈利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但是,有了一个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等于就有一个好的公司治理。在国内银行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起步较早,不少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等机构设置无一缺漏,但公司治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转变经营机制的任务也相当艰巨。也正因如此,在提高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水平的问题上,监管层一直煞费苦心地强调要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原因就在于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存在的不仅是制度与机制上的差距,更缺乏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经验、甚至是一种行为习惯。而没有理念的提升和飞跃,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就不会有本质上的提高。

  自光大银行首开引资先河后,目前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几乎每一个层面上都有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实践表明,外资的进入除了改变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规范董事会的运作外,更通过外资股东的参事议事,让国内银行看到了什么是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办事的思维方式;外资银行在处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上对长远利益的看重、在平衡发展速度与经营风险上对控制风险的强调、乃至于在专业精神方面的表现,则在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上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不可否认,国内商业银行对每一个外来“理念”的认可和接受,都与外资经历了或多或少的“碰撞”和“磨合”,其中不乏相互的妥协。而且,受制于国情和当前我国的市场与法律环境,也并不是所有在公司治理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和理念都能在国内推行和适用。比如,在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国外企业普遍实行的职工持股、股票期权等,由于在国内还缺乏相关政策的配套尚难以推行,从而加大了银行公司治理的难度等等。但是,无论是怎样的“碰撞”与“磨合”都是必然的,而且,明显带有传统体制痕迹的商业银行,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迈进的过程中,也需要这种观念上的碰撞以及碰撞带来的新生。惟一要做的,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经验过程中,怎样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公司治理的原则,化解公司治理中的难点,以达到公司治理目标的最大实现。

  在我们谈论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的“文化磨合”时,或许还应注意到因此引发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有畏于“文化磨合”的艰巨性,国内商业银行在引资的过程中,对国际战略投资者的选择,更倾向于与自身在文化沟通上更容易、行事更宽容的合作者。这种现象带给我们一个悬念,就是如果少了理念上的“碰撞”,那么,在中外银行的“文化磨合”中,重心最终会倒向哪一边?在今后与外资长期的合作中,商业银行目前这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是否能够一直保持下去?从目前这一轮的引资情况看,结果尚不得而知,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爱问(iAsk.com)兴业银行 相关网页约144,91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