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行抢滩农村金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 12:13 《财经时报》 | |||||||||
5月至今,国开行先后与浙江、江苏、云南等省级联社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向其他各省级联社、合作银行、农商行表露合作意向。此举意味其已在向农村金融领域渗透,更意味着这家已成立十年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开始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身 □ 见习记者 贺江兵
诸多迹象显示,国开行将把进军农村金融作为该行今后的重要发展战略。 今年5月、9月和10月,国开行先后与浙江、江苏和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签署合作协议,尽管协议内容不尽相同,却都有类似“共同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中小企业等农村经济服务领域”的表述。 《财经时报》对上述地域的国开行分行采访时,获得的答复是“这是按国开行总行的统一部署在行动”。 据悉,国开行还在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联络,以期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待政策配套后,国开行将会依托农村信用社的网点优势,大举进军农村金融。 这意味着,已成立十年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开始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身。一位国开行内部人士透露,该行内部一些按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求设置的行政色彩浓厚的机构名称,将随之改变。 国开行扩张 多位人士向《财经时报》证实,一直以来,国开行都希望能进入农村领域,但此前的政策限制阻碍了国开行实施这一计划。 最大的障碍有两个。一是制度障碍,争论已久的《国家开发银行条例》迟迟未出台。因此,国开行进军农村金融领域从事开发性业务并无制度保障。国开行在多个场合均向银监会和央行表达出进军农村金融领域的意愿,但未得到明确答复。 另一个是国开行的网点少,一般只有省分行,进军农村金融机构和人员不足。如果国开行对“三农”从事开发性业务,其成本将很高。 最近,这两个制约因素正逐渐消失。 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日前会见国开行国际顾问时指出,“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国开行的开发性银行定位已被确立。 《财经时报》近日获得的最新消息证实了国开行即将变身。消息人士透露,国开行已获准改制成为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 解决第二个制约因素的“杀手锏”是与农信社联手。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下辖3万多个网点,除西藏外,内地各省份均有农信社的分支机构。与农信社联合,可让国开行利用其网点和信息优势,将开发性业务推向全国。 头羊效应 今年5月、9月和10月,国开行先后与浙江、江苏和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签署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国开行有将开发性金融大举进军农村的举措。 这种方向十分符合“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方向。 若国开行起到“头羊”效应、带头将资金拉回农村,将对“三农”问题及其自身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在投资者的眼中,国开行因其一贯的政策性银行定位,素来对政策走向极为敏感。因此,他们多认为,经营上精明的国开行不会犯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 其实,国开行进军农村金融并非曲高和寡。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在9月出炉的新财年年报上,也将进军农村金融作为新财年的重点。 农村金融的诱惑 在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专家赵俊臣看来,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三农”(农民、农业、农村)的信贷资金缺口每年均在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相当于去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13。 高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将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所在。 农信社在农村地区发放的贷款利率一般比正常的贷款利率要上浮约50%。 此外,农信社还能享受到所得税取消的优待,其营业税也由5%降至了3%。历年亏损的农信社在去年实现盈余104.62亿元,上述税收优惠政策正是助其翻身的利器。 国开行是否能享受到农信社的上述待遇,目前并无政策依据。但国开行相比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其融资成本(通常都是发行债券)较低,它无需在农村上浮贷款利率即可实现盈余。 不过,有关人士透露,国开行改革方案中,已对上述政策性优惠有所预期。 在明年即将开始的“十一五”规划中,将会陆续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各类资金进入农村。这些优惠政策可能会突破机构所有制的限制,即“优惠政策面前,一律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