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股份公司如期设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 11:03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记者 孙凌燕 今年4月21日的晚上,新华社播发了一条重要新闻。消息称,国务院要求,要按照国家支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改革与管理、发展并重的原则,稳步推进工商银行整体改制工作。通过运用外汇储备1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使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考核,确保国家资本金的安
一时间,工行有关人士的电话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而此时,来北京参加工行全国分行长会议的各地行长正在报到中…… 在工行上报国务院的股改方案中,提出的股份制改造总体目标是: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为核心,全面加快各项改革进程,转换经营机制,于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然后创造条件择机在境内外公开上市,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主要经营管理指标达到国际同业中上等水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 应该说,这个方案中提出的“于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是一个大胆而时间十分紧迫的提议。相比建行和中行,工行无论是资产、存贷款、机构、人员等规模都要大得多,包袱也重得多。何以这样给自己“加码”?记者在对姜建清采访时他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金融改革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对工行的充分信任与殷切期望。 时间仅过去了180余天,工行股份公司如期设立。 从容源于胸有成竹 在国务院批准了工行股改方案后,紧跟着的周末工行许多员工没有休息,因为相关的培训立即开始了。在5个月的时间内,工行的领导人和相关部门的人员基本上没有周末,而进出工行大楼的外国人也多了起来…… 先是财务重组工行打了个漂亮仗:150亿美元外汇注资按时到位、外汇资本营运和管理方案及时启动,同时对原所有者权益进行了资本和拨备的重新组合。2460亿元损失类资产、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的资料组卷、债权转让、账务处理等工作相继完成。上半年工行还清收处置不良资产771.6亿元,压缩潜在风险贷款1171亿元,进一步保证了财务重组成效。同时与股改相关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外部审计评估和法律尽职调查紧张有序进行,一些历史上形成的、改制后按规定不能再保留的资产加快处置和解决。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协议谈判就核心条款基本达成一致。还有许多重要的改革方案的设计已经完成,如财务集中改革试点开始推行。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资本总额达到2806亿元,充足率为9.12%,其中核心资本2525亿元,充足率为8.07%;境内外机构不良资产率为2.72%,不良贷款率为4.58%,分别比年初下降11.5个百分点和14.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00%。 股改进程何以如此快速而有序?记者在对多位有关人士采访中发现,这一切的前提是工行到位的准备工作,而这些在前些年就已经开始了。工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发展,为实施股份制改造已经创造了一定的内部条件:一是具备了较强的盈利能力,2000年至2004年累计实现经营利润2200多亿元,未来几年工行仍有较强的盈利增长潜力。二是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00年以来,工行不良资产余额净下降了2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平均每年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并且新增贷款质量优良,1999年以后发放的贷款不良率仅为1.6%。三是管理信息化水平领先,构造了一体化的业务处理科技平台,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电子产品体系。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业务共实现交易额38万多亿元,已经占到工行全部业务量的20%。四是风险控制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制定了系统性风险规避战略,构造了较为稳健的经营格局。五是成本控制有效,经营效率提高,2000年工行的成本收入比为61.84%,2004年的成本收入比降到了40.35%,比2000年下降了21.5个百分点,达到了国际银行业的先进水平。 应该说,以上几点为工行“于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承诺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质量的分量更重 对于工行如此迅速的股改行动,也引来不少疑问:资产质量?经营风险?人事变动?这些能够保质保量进行吗? 工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财务重组处置的不良资产,工行80%以上是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具有明显的转型时期成本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银行内控薄弱甚至经营管理混乱方面的问题,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就工行自身来说,近几年来,贷款增长稳健,没有过度扩张,并且注重资产结构的调整,改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已经被领导层和各级分支机构所认识。在风险控制水平方面,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都成为关注的重点,而且工行和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已合作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全面风险拨备制度及严格的责任问责制度也建立起来。而这些明显地为工行股改增加了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工行在前几年的准备和今年前5个多月的运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公司治理改革是近期明确的目标,继续并加快实施完善公司治理的17个项目建设工作正在“马不停蹄”进行着。这17个项目分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工商银行发展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改造方案,信贷资产12级分类、非信贷资产表外资产5级分类,人事激励机制改革方案,新的绩效评价办法,财务会计制度转换,全面风险拨备制度建设,财务集中改革,资金集中改革,资金管理及经济资本配置方案,利率风险管理框架设计,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设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内部评级法工程,分部门分产品核算体系的完善,信息科技建设规划。 据悉,工行正在制定实施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逐步提升信息披露标准化,近期将在做好审计和尽职调查的基础上,抓紧编制财务重组后的年中报告,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机构改革和流程改造上将进一步调整机构总量及布局,以改进流程为基础调整职能机构设置,扩大推行扁平化管理,自上而下建立科学分工、有效制衡、高度协调的内部组织体系。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则在近年来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借助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设计以岗位序列分类和等级评估为基础的岗位职级体系的具体方案,健全以履职能力为核心的岗位任职制度。实行机构人员编制比例控制,强化人力成本约束。改进人才补充机制,面向市场招募优秀人才。成立薪酬管理委员会,以绩效、能力和岗位市场价格作为基础因素,科学设计薪酬体系。 应该说,以上这些对于工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很多都是全新的领域,实施的基本点就是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走质量为先的路子。 未来充满挑战 当然,这一切的准备是为了上市,尽管上市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目的。但是上市一定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最重要的一把尺子。 记者了解到,在建行为其上市所做的路演中间,国际投资者有几个最为关注的问题:一是风险控制水平和资产质量走势方面的问题。他们担心建行新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时间不长,是否能经得起宏观经济波动的检验?二是未来资产质量能否持续保持向好趋势?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成长性也有所担忧,还有就是关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问题,如何引进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等。 应该说,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初衷是相吻合的,也是国务院、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国有商业银行领导层所一直十分重视的焦点。 现在,经国务院批准,工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了。并已经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了新的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聘任了高级管理人员,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这仅仅是起步阶段。要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等公司治理文件生效,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有效运作,借鉴国外银行转型经验,引入国际会计准则和关联交易管理等方面有进展,还要经过种种努力,需要有一段时间来检验。 记者获悉,工行高层为转轨已决心实施多项改革。包括了实施新的经营绩效综合考评办法和继续完善防范信贷风险的体制机制。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总行对境内分行的考核重点,将由经营利润调整为建立在提足拨备基础上的账面利润,突出风险调整收益后的资本回报和经济增加值,更加注重综合平衡风险、收益与持续发展的指标。 在继续完善防范信贷风险体制机制方面,工行要求认真总结分析不良资产剥离中发现的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汲取教训,以财务重组为新起点,加快建立信贷经营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行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制度,更加及时、准确地识别和有效处置信贷风险。严格信贷资产质量认定程序,完善真实性评价制度,加强贷款分类偏离度和不良贷款迁徙率监测考核,加大对真实性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特别要求深入研究各级行信贷总量、近年增量、剥离核销与信贷资产质量之间的演变关系,客观评价区域经济和信用环境以及各行管理水平,更加有效地实施区域信贷政策,加大分类指导力度,等等。 当然,改革并不只限于以上方面,但正是股改的倒逼机制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改变现有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而且还要主动去适应当前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全球金融开放的大形势。这种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决不仅仅是对金融界和国有商业银行这个大的概念的,更多的将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改变。用一位资深工行人士的话说,形势逼得你不得不转变,逼得你不得不学习,否则你将很快被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行股改乃至国有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触及了许多过去没有碰到过的角落,可能痛苦但充满希望,这是一次期望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