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银联:走出国门蓄谋已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11:18 周末画报财富版

  从最开始的81家会员银行发展到如今几乎涵盖中国内地所有的发卡银行,年轻的中国银联仅花了3年多的时间。但银联的野心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它原本的广告语“一卡在手,走遍神州”,他们下一步还希望能让银联这块标准的民族品牌与海外银行卡组织巨头齐名。(特约撰稿人 陈澍)

  9月12日,花旗集团(Citigroup)与中国银联(China UnionPay)在银联总部所在地中国
上海向世人共同宣读了其“结盟宣言”,至此,赴海外旅游的中国居民可以在花旗银行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全球自动提款机(ATM)网络上通过使用银联卡提取外币现金。银联在国际化征途上又迈出了一步。

  根据协议,中国银联卡的持卡人在海外即使所持有的不是双币种银行卡的情况下,最普通的银联人民币储蓄卡也能在花旗银行全球铺设的ATM网络上提取当地货币现金。银联和花旗的联手毕竟让前者第一次真正地在国际舞台上站住脚跟。

  此时的万建华自信满满。“我们要力争到2010年把银联品牌创建成为国际主要的银行卡支付品牌。”

  回首三年多前还刚蹒跚起步的银联,今天已将眼光与其昔日的偶像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和维萨卡组织(VISA)端平。气势足矣,但仅经过短短3年的发展积累银联的实力真的到了扬帆海外的时候了吗?

  曾经是老外的学生

  2002年3月26日,接受中国央行管理和指导的中国银联在上海获准成立。当时的发起股东有81家主要的内地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为16.5亿元人民币。据一位驻上海的资深银行家回忆,当时各家

商业银行加入银联的理由很简单,主要是按部就班,央行怎么说,银行也就跟着做,也没有意识到一个崭新的中国银行卡时代就此诞生。

  和尚处发育阶段的银联相比,为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利润,经验老到的万事达卡和VISA两大国际银行卡巨头已经在中国等待了十多年,并早已为获得可观的利润做好了铺垫。万事达卡早在1987年就进入中国,6年后,Visa也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两大巨头抢在中国银联成立之前,早把内地主要的银行发卡机构纳为自己的会员。

  没有任何经验的银联成立后不久,便申请加入了VISA国际卡组织和万事达卡组织成为其会员。当时的银联羽翼未丰,在外界看来更像是一个拜师求学的小孩。

  “入会VISA是银联加强和国际清算组织合作的第一步。”一位曾经在银联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回忆道。那段时间,许多国内银行的银联股东都颇有争议,有些甚至认为刚刚诞生的民族品牌就这样归于他人门下,实在汗颜。但这却是银联当时不可不行的一步棋。

  实际上这个当时看起来“委屈”的举动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在Visa这个全球最大卡组织的协助下,银联的会员金融机构有效率地建立起自己基本的国际业务。此举将充分发挥银联整体资源优势,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

  3年过去了,对于银联的国际化进程,如今银联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合作者VISA和万事达卡组织的中国区高管纷纷强调银联也是他们的会员,而非竞争关系。

  但不少业内人士则分析,VISA、万事达卡以及运通等国际卡组织与银联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双方都想要进入对方的势力范围,而这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竞争性阻碍,比如刷卡手续费等。由于WTO开放大限即将到来,中国那么大的市场必然成为必争之地,银联与其等到将来被动地开放,还不如现在与对方交换共享网络资源,求得发展。这也就是银联走出国门的真正原因。

  走出国门 “蓄谋”已久

  如果说Visa和万事达卡是银联的师傅,那么JCB则是银联的标杆。JCB尽管名字叫作Japan Card Bureau,但是无论从其品牌形象还是市场份额来看,如今的JCB已经依然以地区性甚至国际性发卡组织自居。

  1961年,日本JCB发卡组织(Japan Credit Bureau)作为日本第一个专门的信用卡公司宣告成立,它亦最终成为了除美国三大发卡组织万事达卡、VISA和美国运通以外的全球第四大国际信用卡组织。JCB在成立初期亦曾饱受VISA和万事达卡的排压,终没有沦为国际大腕的附属品,这要归功于它未雨绸缪的国际部署。

  JCB早年的国际战略主要瞄准了工作、生活在国外的日本实业家和女性,随后它在美洲地区或东南亚国家亦积极扩张,凭借亚洲文化的稳健特点和优质服务的口碑,受到当地持卡人的欢迎。

  银联成立不久,2003年11月万建华就亲自会见了时任JCB总裁的信原启也一行,双方“取经”甚欢。也许早在此时中国银联的国际化品牌之梦已在心中生根发芽了。如果说在当时中国较为落后的银行卡受理环境和持卡人尚不成熟的刷卡意识成为阻碍银联加速发展的一大瓶颈,那么经过两年多的飞速发展,国内银行卡市场逐渐趋于成熟。受理市场快速发展,入网机具的大量增加,促进了商业企业支付结算方式的转变。目前,全国知名的百货、商场、超市等基本都能受理银行卡,在一些发达地区,这些商户的持卡消费金额已超过其营业额的40%。银联的前途真的那么春光明媚?

  起飞前的助跑

  对银联最近在国际化和品牌树立方面的举措大部分国内银行是认同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助理王宁桥在接受采访时充分表达了对银联一系列新举措的期待心情:“这当然是好事!毕竟银联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服务品牌,对他们的发展举措我们理当积极配合和支持。银联不断地发展壮大对中国银行卡市场的推动意义重大。”

  实际上银联走出国门,拓展国际上的网络也是必然要走的一步。随着国人海外消费越来越频繁,双币卡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从银联首批建立的POS网络看来,基本上是中国人海外消费最频繁的地区,为的无非是要占领国内增长极快的双币卡市场。根据王宁桥介绍:“当前国内只有1000多万双币信用卡持卡人,可开拓的客户群体还很广,银联国际化的举动正好可以成为其拓展银联品牌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基础。”

  当然在海外建立自己的POS据点只是第一步,使用的安全和便捷是持卡人和发卡行更关心的事。王宁桥说,“作为国内持卡人在境外交易上优先选择银联网络这一点,无论是民族情感上,还是通过宣传,都可以影响到。但最终影响持卡人的选择是服务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其它利益点。我相信在这方面银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作为会员银行,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积极配合银联的相关工作。”

  对银联的国际化步伐,外界给的不完全是一片赞誉之声。银联此番和花旗的合作就被认为是很大程度上“公关效果”大于实际效果。试想,作为消费者的你会选择无需额外手续费又能直接在海外商户使用POS机刷卡消费,还是满大街寻找花旗的ATM提现?现在几乎所有的海外中高档商店都能接受VISA或者MasterCard,而这块市场银联仍然落后。

  国内一些业界人士甚至质疑:“银联真的准备好了吗?”在中国国内银行卡基础设置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联是否该多花一些心思在国内网络建设这一根本问题上呢。

  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最近发布的一份《2005年中国信用卡市场调研报告》中就提出,本地发卡商则依然面临如何持续、盈利地发展信用卡业务的严峻挑战。银联和国内商业银行的关系不仅仅是提供服务,很多商业银行早已成为银联机构的重要股东,商业银行若无法确保自己在银行卡业务上的盈利前景,中国银联作为目前具有垄断地位的中国国内发卡组织,其盈利前景同样会被打上一个问号。目前发卡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客户忠诚度、风险控制以及信用卡关键业务能力等四个方面。这恰恰是银联与其他国际银行卡组织之间最大的差距。

  当然银联手里也有好牌。不但有央行的全力支持,还有中国的大型银行客户获取能力方面的强大后盾。即使在2007年后,银行业务全面对外资开放,拥有强大客户群和网点的国有银行,仍拥有绝对优势。根据麦肯锡的银行业务模型,3年后中国信用卡将开始盈利,到2013年,个人零售信贷市场的利润,将占到整个银行业利润的14%。届时,银联的底气将更足。但在银联实现真正腾飞以前,他们的助跑还很漫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