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高端战略信心何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09:42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据商务部的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0亿元,同比增长14.2%。一向关注中国经济的境外媒体没有对这两个数字显出太大兴趣,他们更关注商务部对今年“十一”长假特色的概括,尤其是第一条:各类名优产品闪亮登场且销路旺盛。一家欧洲媒体直接用了这样的标题:越是高级的东西在中国越有市场。 几年前,很多西方人还对每月收入100欧元的中国人如何维持生计表示怀疑;很快,
精明的西方银行家们自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们的高端客户计划早已展开。据《华尔街时报》报道,高盛集团2004年曾帮助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他们不失时机地为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陈大年兄弟创建了个人理财账户。《福布斯》杂志的数据显示,陈氏家族的总资产为12.8亿美元;在英国人胡润的2005中国富豪榜上,陈天桥位列第三。 当然,像陈天桥这样的“超优”客户数量很少,但中国的高收入人群正在膨胀。来到中国伊始,德意志银行就把国有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当作自己的主要客户,旨在成为高端客户的主要金融服务商。最近,外资银行的高端争夺战又掀起了一轮高潮。瑞士友邦银行在上海开办了零售业务办公室并表示,他们的主要客户群就是中国的富有阶层。花旗银行本身就定位于为高端客户服务,他们自然不愿变成华尔街批评家口中的“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只会将高端战略延展到中国。最近,该行计划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专门为净资产至少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人服务。有报道说,瑞士银行等机构的银行家们近期频繁从新加坡或是香港飞往大陆,意在和中国富人们建立良好关系,以便抢占先机,为明年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做准备。 中国高端客户到底能给外资银行带来多少利润?我们很难找到准确的数字。 不过,按银行业的传统说法,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在中国,情况只有稍许不同———60%的利润来自10%的客户。从这点看,外资银行确是有的放矢。另外,中国高收入人群对洋品牌的高信赖程度和强购买欲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的统计,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高级名牌商品的第三大市场,在中国的销售量占这些商品总量的12%,仅次于占41%的日本和17%的美国。尽管还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中国每年已有20亿美元用于购买豪华商品,2008年以前每年还将递增20%。国际知名服装品牌阿曼尼上半年业绩斐然,谁曾想到,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消费者———中国的销量增长了38%。路易-威登的一半生意在中国,公司发言人说,今年圣诞节,他们将在北京新开一家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超级卖场。保时捷公司刚刚在杭州建立了一家车行,专卖高档德国车;他们还将在北京再开一家,专卖高档美国车。面对如此慷慨的顾客群体,外国银行家很容易从同胞那里找到信心,何况,他们还拥有着强大的实力和品牌号召力,这是赢得中国新兴富豪阶层青睐的法宝。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统计,到2009年,中国理财市场的规模将是现在的两倍,达到1606万亿美元。 很早以前就有专家指出,外资银行不可能全面冲击中国银行业。首先,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本土银行在软硬件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另外,在网点规模、人文环境和消费习惯上,外资银行也很难向中资银行发起挑战。于是,进军高端客户成了外资银行的必然选择,而个性化的理财服务本身也是他们的强项。从当前形势来看,为高端服务是一条盈利前景广阔的道路。问题随之而来:在制造业的比拼中,中国本土品牌在洋品牌那里往往占不到便宜,那么在金融领域又会怎样呢? 不过,切勿以为外资银行只关心高端客户。在高收入人群之外,中国还有一块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市场,哪家银行都不会轻言放弃。近期,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消息频频传出。正面竞争变成了互利合作。这样一来,他们既可以享有后者的地域优势,又能在管理层面上施加影响。外资银行网点不会密布大街小巷,但他们的影响力依旧是全方位的,高端战略只是其中一部分。几年前,人们爱把银行业对外开放称作“狼来了”———当然,这一说法早已落伍。现在看来,外资金融机构不是狼,更像狡猾的狐狸,一只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狐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