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凸显六大成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09:33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本报讯 记者杨建莹 见习记者宋焱报道 历时一年,备受各方关注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终于撩开了面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日前透露,目前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将于近期陆续向媒体发布。 据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共包括总报告、16份分报告和4份技术性
记者了解到,“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的研究动因来自于央行2003年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对2001年至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形成我国巨额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的原因不仅来自金融部门自身,还广泛地来自于作为金融部门运行环境的非金融部门,并且后者的因素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该结果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激烈争论和广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正是这一研究的积极参与者。 李扬将此次课题研究的成果形象地概括为“把脉”和“下药”,即对我国金融部门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并对症下药。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六方面成果和贡献:(1)对金融生态系统、金融生态环境、以及金融生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重要概念,进行了比较系统和逻辑一致的论证和阐述,从而完善了金融生态理论的分析框架。(2)从理论上阐明了在中国进行金融生态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并阐述了以城市(地区)为基本分析单位来展开这项研究的原因及分析重点。(3)运用数据分析技术,首次根据9类非金融指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与基于金融指标的分析进行了印证。分析显示:2003年,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中可归因于金融生态环境者为72.7%,2004年为77.2%。这一结果与人民银行对2001年至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结果相当接近。这一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了央行近年来一直强调的观点,而且为系统展开这一观点提供了可持续的数据基础和分析框架。(4)运用“贡献弹性”概念,定量地确定了影响金融生态的上述9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5)依据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框架,对全国291个地级市的金融资产质量、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及若干区域(例如东、中、西部等)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的分析。(6)以比较缜密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系统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转换政府职能、完善金融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以及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 据了解,《报告》指出,金融风险作为各类风险的集中表现,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过去几年中,在同样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以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的金融风险,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竟相差10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