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秘方遭剽窃事件续:都是无知惹的祸?

2001年06月19日 11:14  金羊网-新快报 

  李晓晖/文

  诺华公司继向媒体发出公开函后,前几天又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这次发布会几乎成了国际惯例的普及教育会。当诺华公司回应众多提问,把其新药Glivec的药理、国外制药业研究开发的程序、以及专利制度等等问题一一详细解释后,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件事的发生实际上和国人对国际惯例的不了解有很大的关系。

  “剽窃事件”的发生本身就因为误解。金龙胶囊的研制者李建生之所以向诺华研究基金会研究所(GNF)提供300克半成品,是希望GNF能帮助金龙胶囊获得FDA的上市许可。但GNF作为一个科研机构根本没有这种功能。

  南方某媒体报道称GNF的研究人员娜达拿到金龙胶囊半成品后不久就打电话说发现了“强有力的活性成分”。不少读者信以为真,是因为错误地认为从取材广泛、成分复杂的中药判定并分离出有效的活性成分是相当简单的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完成这项工作。从制药业平均研究开发的时间来看,要发现一种药物至少需要4年。诺华指出,实际上娜达并未从李建生的样品中分离出有效的活性成分。

  本报在关于“剽窃事件”的文章中介绍了医药行业新药研制和上市的基本程序以后,便有某医药企业人士来电提出疑问:即使诺华公司早就开始研制Glivec并申请了专利,是否可能把金龙胶囊的活性成分加进已申请专利的化合物中,或者在被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后又偷龙转凤地把金龙胶囊的活性成分用上?

  诺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这个问题也作了回答: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一项全新的化合物在递交专利申请以后,其分子式是不能改变的,否则就必须重新申请;被批准作临床试验的药品,也是不能改变分子式的。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医药行业闹出的“国际纠纷”实在不少,除了“剽窃事件”以外,前不久还发生了令国内一些企业损失惨重的“FDA认证骗局”。其实,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企业对国际规则的无知。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以及和跨国企业竞争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企业的管理者再这样不求甚解地误打误撞,总有头破血流的时候。

  本文系转载自新浪网合作媒体,文中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