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BP看空中国石油业? > 正文
 
国内石油市场变脸:壳牌隐退 BP阿莫科布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4月16日 10:1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壳牌与BP背道而驰

  国际两大著名石油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首次做出相反的抉择。有消息称,壳牌公司正在秘密出售其在深圳赤湾的液化石油气(LPG)合资项目中的权益,这是该公司所辖LPG业务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最后一块领地。而与此同时,在这个2000年价值5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中,BP阿莫科(以下简称BP)公司仅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了颇具张力的业务布局。

  颇可玩味的是,在LPG中国业务方面,BP比壳牌晚到11年,但1998年BP与阿莫科、阿科进行的大并购,改变了BP对中国LPG市场的谋划,导演了这场变局。

  4月6日,本报记者就壳牌出售在华LPG资产一事,致电深圳赤湾壳牌石油贸易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根发,倪向记者证实了此事,但至于详情,他表示无可奉告。

  据了解,此前,壳牌已将麾下位于青岛和海南的两个LPG二级储配站的权益,分别售予了一家新加坡石油公司和海南南泰石化公司,后者由海南石化总公司与香港南泰集团各占50%股份。

  据说,在业界的一次聚会上,倪根发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要胜利大逃亡了!”

  不过,虽然目前壳牌赤湾储配站的业务量已大为缩减,但壳牌的鼎鼎大名仍然受到普遍的尊重。“深圳很多LPG商家在起步时,都是学着壳牌的样子做活儿的”,深圳建设局燃气处一位资深人士说,壳牌的经营、管理堪称一流。 对于此次退出,北京善能咨询有限公司分析认为,壳牌在华的业务重心已转至新近开工建设的南海石化项目上(该项目合作双方拟投资40亿美元,壳牌占50%股份),近日曾有消息称,壳牌计划将在中国的投资上升到50亿美元,下一步的投资领域着重于天然气项目,“既然业界公认天然气将最终替代LPG,壳牌的隐退自然有其战略打算。”该人士说。

  壳牌胜利大逃亡?

  最早进入中国LPG市场的壳牌,现在又要退出,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1987年,壳牌第一个进入中国LPG领域,码头和储配库设在深圳赤湾。当时的中国燃气(包括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市场,煤气和天然气受开发能力及管线等基础设施欠缺的制肘,只能在资源开发地的周边区域(东北及西北地区)得以应用,而油气资源匮乏,经济却相对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对LPG的需求正呈现迅猛增大的态势。

  由于可以用钢瓶做为载体运送,LPG迅速被市场接受,并出现巨大供需缺口。问题在于,壳牌在此时进入中国本应可以大显身手,但当时国内市场还对外资限制较多。

  广东燃气商会副会长梁承娱说:“壳牌当时是得不到在华建设一级储配站许可的。”

  鉴于此,壳牌采取了这样的运营模式:利用设在菲律宾的一级站向中国(包括自身在华建设的二级站)供气,实质上,这意味着中国进口商从壳牌公司拿到的是经菲律宾转口的二手LPG产品。据介绍,该公司菲律宾一级储配站业务覆盖了中国及东南亚地区,1994年鼎盛时候,销量达200多万吨,其中,中国市场就占有50多万吨,在当时,这个数字比中国从中东各国直接进口的LPG总量还要高出20%,足见壳牌LGP业务往日的滋润。

  90年代以后,为了缓解东南沿海地区燃气匮乏的情况,国家放开了对外资经营LPG的限制,关税降至目前的6%,政策许可外资建设一级储配站(包括码头、冷库,根据冷库的容量规模,国内通常按库容分为三个级别:4万立方米以上的为一级站;小到几百立方米大到上万立方米的库容为二级站;三级站则是遍及各地的零售终端)。

  自此,国内LPG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整个90年代,需求量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同时经营上实现了市场化,自由买卖,价格随行就市。跨国石油公司纷至沓来,至2000年底,国内已投产7个一级站,139个二级站,在一级站中,只有浙江华电能源有限公司属国有独资性质,其余全部是外国巨头与国内企业的合资项目。梁承娱说:“在市场扩张阶段,谁掌控了货源,谁就有了获利的主动权。”

  到1997年以后,以位于江苏太仓的华能-阿莫科为始,诸多合资建设的一级库在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投入运营,自此,LPG市场开始了最为快速的扩容期。

  但在诸多巨头抢滩圈地的过程中,壳牌为了保护其菲律宾一级库的转口生意,依然延续了固有的运营模式,没有在华建设一级库的打算,其它公司相继投产的一级站,使壳牌菲律宾储配站对华的转口业务锐减,从1994年的50万吨,至2000年已降到不足1万吨。业内人士对此评论认为:“壳牌的菲律宾情结逐渐演变成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中的死结。”

  以前这种“可以把更多利润留在体系之内”的运营模式,此时,令壳牌价格劣势尽显,壳牌曾独有的“菲律宾一级站与中国二级站的利润链”被迅即摧毁了。

  BP引爆市场变局

  有业内人士称:“对如此之快的市场变局,同业很难做充分准备,壳牌退出是果断的。”这位人士所指的变局的引爆点,是1998年BP与阿莫科公司、阿科公司两巨头的相继合并。

  此前,BP在中国LPG领域几乎一张白纸,合并之后,珠海九丰阿科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太仓华能-阿莫科公司,分别归至BP帐下,而重要的是,这二者又分别是中国市场中进口LPG业务量最大的公司和国内首个一级储配站,前者销售网络最好,后者库容达6.2万立方米,这个库容量目前排在加德士海洋燃气能源有限公司(库容20万立方米,美国加德士与汕头海洋集团合资)、深圳华安石油气公司(库容16万立方米,深圳燃气集团等与日本丸红等合资)、上海金地石化(库容10万立方米,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与美国CONTICHEM公司等合资)之后,位居第四。

  资本的整合为BP带来的是迅即扩大的业务平台,BP开始改变1998年之前在中国LPG市场颇显消极的战略,大手笔的投资得以细密而从容不迫地进行:在福州合资兴建BP丰隆二级站,目前已经投产(该公司在2000年的进口量排名已达第11位);在宁波,投资2亿美元建设中国最大的LPG储配站,库容达50万立方米,该项目2002年即将投产。

  至此,BP几近完美地勾勒出该公司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业务网。在这一区域,广东省90%的LPG需求进口,并占据了总进口量的60%,市场已进入成熟状态,华东市场位居其次,每年仍有100多万吨由韩国SK和LG两大集团转口,为BP华东市场攻略留足了空间。

  在BP中国液化气公司的2000年的总帐里,进口总量达150万吨,这是同期中国进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而在已投产、在建的9个一级库总计140余万吨库容中,BP占有50%。

  BP的强势介入,迅速打乱了先前较为平静的市场格局。

  2001年2月29日,在广州2001中国液化石油气国际会议上,BP公司成为大会首席赞助商。据称,BP(中国)公司总裁借此机会召集了公司从事LPG业务的所有骨干人员汇聚广州,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更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这班人马中有许多是新人,而且是从壳牌公司中转聘过来的。

  这次颇显豪气的聚会在业内广为人道,彰显了BP的扩张之心。

  “BP改变了中国LPG市场固有的格局,而且速度惊人。”汕头加德士海洋燃气能源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层人士做此评价。

  梁承娱说,如果把“壳牌退出”看成国内LPG市场格局进一步演绎的一个标志,那么“经过了近十年的市场扩张期,到1998年的时候,市场有着重新整合的需求。”

  梁氏所言的整合需求缘于1999年底开始的全球油价上涨行情,做为石油工业的副产品,LPG价格亦步亦趋大幅上扬,飞涨的价格扼制需求,从每吨最低时2000元左右涨至最高峰4000多元,市场竞争开始白热化。

  进口LPG竞争激烈的同时,国产液化石油气也凭借价格优势在市场中渐显士气。有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进口LPG数量首次出现下滑,进口482万吨,降幅为13%,而国产气当年销售850万吨,升幅达26%,随着国内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国产气凭借价格优势迈出了“南气北伐”的一步。

  面对这个已进入混战状态的市场,梁承娱的判断是:华东、华南是高速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超过国内生产能力的增长;项目投资仍不断增加,但是分销处于水平低;零售市场杂乱无序。

  这个判断仿佛正是BP制定行动步骤的依据。BP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达了自己对市场的看法:行业利润随着时间的推进,将沿流通环节向下游转移;对LPG的需求以7%的平均速度增长。由此要在中国有选择性地开展LPG的采购(上游市场)、批发(中游市场,包括一级站、二级站的业务)、零售(下游市场,三级站业务)业务,因为只有“向下游延伸,完成上下游一体化,才能减少环节、缩减成本、降低价格。”

  显然,BP的思路已经相当明晰:上游在保持市场灵活性的同时,整合采购以获得规模效益;中游,建立战略性的联盟和合作伙伴,以获得物流的效率;下游,当市场时机成熟时(指BP宁波项目建成)选择性地进入瓶装气领域。

  事实上,在以上三个环节中,上游和中游的整合,已经基本得以有效执行,BP的下一步是,扛着钢瓶给中国百姓送气。

  种种迹象表明,在2002年BP宁波项目投产之前,中国LPG市场将进入一个充分的整合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的主动权似乎将紧握在BP手中。(本报记者王丰/文)

  相关资料:市场布局

  燃气分为三种:煤气、LPG、天然气。煤气污染较重,单位热值最低,不易液化;LPG性能居中,便于压缩并可在-40摄氏度液化,而天然气液化要求-160摄氏度,所以,三种燃气当中,LPG适合以钢装形式储运、贸易。而其它两种只能用管道输送。

  所以,目前阶段,LPG较适合中国国情,近年来,在燃气消费量上,LPG占有近一半份额。

  LPG储配站实质是一个贸易的概念。国内短缺,以进口来补充,90年代后,进口量与国产量齐头并进,数量上基本上持平。例如,2000年国产气850多万吨,其中,生产企业自用量为300多万吨,销售500多万吨,这个数字与当年进口量持平。

  由于跨国公司固有的采购能力和议价能力,所以,现有的一级站大多为中外合资性质,近年又形成一种趋势,外方合作伙伴在基本本土化之后,开始提出扩大股权的要求。有传闻,BP宁波项目中,BP已享有99%的权益。

  在中国石油工业产品中,液化石油气、润滑油产品市场最早开放。目前的情况是,壳牌已成为润滑油市场的霸主,此时退出LPG市场,意味着LPG市场已经由BP领跑并且开始加速前行。(丰桐)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