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电的利润到底有多高?张勇涛的回答可能令很多人失望:行业平均利润仅为8%。
张勇涛是美的集团家庭电器事业部总经理,他的部门在去年的成绩单如下:销售收入为26亿元,其中电风扇内外销相加是1850万台,电饭煲是600万台,其它如微波炉、饮水机也都位列业内三甲。很显然,张勇涛在这一领域内握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
但是外界质疑,这种回答的可信度极低,甚至隐含着深深的劝阻意味。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眼下进军小家电领域蔚然成为时尚,理由也很简单,一是市场潜力巨大,二是据说利润丰厚。曾经有人信誓旦旦地对记者说,小家电的毛利率————在部分产品线————大概在100%左右。
很难说这种判断毫无道理。比如说,一般而言,小家电的价格变动对市场需求影响不大:200元左右的电风扇即使价格上浮5%,也就是10块钱,并不会成为消费者的购买障碍。
对这种反诘,张勇涛看起来并不反感,但是他宁愿反过来看这个问题:降价真的能拉动市场吗?
最经典的案例发生在去年,发生在饮水机领域,深圳的安吉尔————市场占有率为30%多————是业界的领袖。面对美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决心不惜以价格战清理门户。但是很遗憾,20%的降幅不起丝毫波澜,年终盘点,安吉尔老板蒋鼎山一声长叹,只好作罢。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美的采取提价策略,单电风扇一项,就可凭空增加近两个亿的纯利润。
张勇涛的回答是,不可能。所谓行有行规,小家电依靠的是经销商的行销能力,价格的形成往往由大的经销商与厂家约定俗成。
但是小家电价格弹性的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说,在广州洛溪大桥下,25元的电饭煲有市场,而美的2000多元的电饭煲不是照样大行其道吗?你美的可以任它弱水三千,只取8%而饮之,但却无法阻止他人偏要拿到80%的净利润。
因此,小家电领域在去年兀地热闹起来,诚所谓趋利避害,一点也不令人奇怪。奇怪的倒是他们怎么不早点进入。
几乎所有进入这一领域的知名品牌,都表达了夺取业界桂冠的雄心。而这一抱负,毫无疑问就是冲着美的来的。
一般的分析是,如果说大家电制造商进入这一领域存在壁垒的话,这个壁垒应该是投资成本偏高,至于其它问题,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事实与上述观点相左。所谓投资成本偏高的壁垒恰恰不存在,而不是问题的反而成了大问题。
张勇涛说,眼下流行的做法是采取OEM方式,不做生产线、厂房、技术与人力资源投资,因此成本并不高。
但是这一运作模式凶险无比。
正如外界所评论的,小家电的技术含量与大家电相比,确实不高,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小家电的制造工艺就如何如何地简单。事实上,它反而要复杂得多。
比如说,电饭煲芯片的使用环境———包括水,蒸汽,高温等————要远远恶劣于空调压缩机。稍一不慎,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
小家电靠的是数量取胜,即使有问题的产品只有1%,在绝对值上就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大家电的金字招牌反而会为其所累。因此我们发现,新进入者往往不敢贸然扩大产能,在短期内的业绩很难令人恭维。
在这个意义上,经营大家电与小家电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技术,不在于营销网络,甚至不在于何种产品,而在于专注的心态。原因很简单,让一个习惯赚大钱的人去锱铢必较,有一个适应过程。
即使具备了这种专注的心态,要达到叫板美的的力量,张勇涛估计也要5年时间。
美的进入电饭煲领域是在1995年,用了五年时间才成就眼下的这份家业。
当然大家电制造商完全可以采取收购兼并的模式,迅速整合市场为我所用。“但是一家运作良好的公司,人家凭什么就交给你呢?”张勇涛说,“另一方面,这个价钱可能也不划算。最后的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可能张勇涛过于乐观了,还有另外一些市场力量,比如飞利浦,比如灿坤,在未来会发挥巨大作用。整个市场格局的变化,大概用不了五年。(南方周末/冯启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