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美好设想却与现实错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7日 13:37 中国《新闻周刊》 | |||||||||
对从来没有举办过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中国,9月16日~10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双年展,本应是国内建筑师、建筑系学生们最受欢迎和盼望的活动,然而事实和愿望完全相反 9月16日,筹备三年之久的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历经波折后终于开幕。这次“中国展”邀请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建筑团体、建筑师、研究院校前往,安德鲁、伯纳德.屈米等世界级建筑大师的悉数登场,使它的首次亮相演变成了2004年建筑界最大的“
然而美好的开场竟和不少一线中国建筑师的冷淡反应,及来自国内业界众多质疑与反对声交错,共同形成本次建筑双年展中奇异的“景色”。 场内:错位的中外展区 本届双年展的展览部分有7大板块,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汇集了中外著名作品的A1板块是重头戏。从现场来看,外国建筑的展区里几个著名的大型作品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力图比较完整地展示构思过程,阐释设计理念。3个国家馆尤见心思,不乏精致的布置安排,荷兰馆的“黑屋子”和“饥饿的盒子”别具一格,体现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 相比之下,中国建筑师的展区就显得过于平淡乏味,除了MAD、百子甲壹等少数几个展位下过一番功夫,能够显现参展者的想法和个人风格之外,大部分展位都是清一色地罗列设计成果,采取图片+文字的大型展板配模型的简单陈列方式,甚至连展板上的图片都相当凌乱,显得过于粗糙草率。 无论如何,“双年展”对于中国崭露头角的新一代建筑师而言,与国外建筑大师同台展出是一个创造知名度的好机会。MAD是一家今年4月刚成立的事务所,负责人马岩松和他的合伙人为布置展位投入了大量精力,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关注,再加上论坛的交流活动,一批国外策展人对他们表示出兴趣,也有外国杂志索要作品,他们已经开始筹划前往欧洲和日本展览。另一家工作室九三组也是第一次参加如此规模的建筑展,其参展的项目后因故撤展,但他们仍然坚持以个人名义继续参展,也是不想失去表现的机会。这次双年展上像他们这样首次参加高级别艺术展的中国建筑师为数不少,但并不是每位建筑师的作品都代表了国内建筑的最高水平。 双年展的真正主角无疑是国外建筑大师。他们的关注显然与中国巨大的建筑市场有关,但也并不仅止于此,在与外国建筑界合作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著明的自由建筑师艾未未认为:“外国建筑师确实很看重市场,对他们来说,中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但大师们也抱着理想和学习的态度来到中国,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一直说,‘如果我们在一个项目过程中,不能学到和我们付出同样多的东西,这个项目是不值得做的。’” 场外:错位的出身和失望的结果 这次双年展中,站在中国建筑界最前沿的建筑师多数缺席,这一现象很值得玩味。8月发生的“三大腕退展风波”已经暴露出中国建筑界对待这次双年展态度的分裂。 原本A1板块中国馆安排四川成都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和广东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两个集群项目,基本囊括了国内一大批知名建筑师。这两个项目由于当时资金不足而撤走,由此引发“退展风波”,不少建筑师受这些事情影响,不愿再参展。 三位展览的筹办人张永和、崔恺和单黛娜在退展的公开信中指出,主办、承办方未能解决资金问题是“一种对展览完全不负责任的态度,将会对中国建筑界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策展人罗丽直言不讳双年展受到了“抵制”,她甚至用“抢救”来形容当时遭遇的危机。 由组委会工作不力追溯到对双年展整个操作流程、主办承办者能力和目的的怀疑也随之日益浮现。罗丽是承办方智慧达公司的法人代表,她告诉记者,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出于学以致用、推动文化发展的考虑,由她个人构想、发起了这次双年展,然后向文化部、建设部提出申请报批。她坦承当时公司尚未筹措到资金,文化部了解情况但仍然同意把整个项目交给了她。预算资金达4千万,政府不提供,而智慧达公司只是一家小公司,根本无力负担如此巨额的投入。资金成了困扰双年展的最大问题,最后只能采取整个展览的各部分接受不同房产公司赞助的方式,各自与这些公司相结合,设在他们的房产项目上。即便如此,智慧达公司最终仍将负债。 艾未未曾尖锐地指出:“以中国国家名义举办的双年展,是一个巨大的国家资源,谁有权力随便把这个资源给出去?” 据了解,国外的艺术展览往往有艺术基金作为支撑,有一个专门负责办这种展览的小组,以及通过公共透明的程序审理策展人。不可否认主办者为双年展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一家实力不够雄厚的公司负责,在没有任何保障措施的情况下操办冠以“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的活动是否过于轻率呢? 作者 戴婧婷 勾伊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