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关注“民工荒” > 正文
 
珠三角技工荒:必须破解的话题(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10:25 人民日报华南版

  

珠三角企业活跃着技工的身影

  “广东部分企业确实存在缺工现象,但主要是缺技工。”日前,针对沸沸扬扬的“珠三角出现劳工荒”这一说法,广东省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观玉根据对部分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指出,广东不是劳工荒,而是“技工荒”。

  “技工荒”对广东而言,并不是新问题。10多年来,这个词屡屡见诸报端。统计表明,“十五”期末,广东中级技工以上缺口180万人,到2010年广东应拥有技能人才800.27万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目前广东全省技术工人总数不过500万人,只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37.36%。王观玉的话,道出了珠三角各企业一直面临、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技工严重短缺,结构不合理

  近日,佛山一私企老板黄先生对记者说:“一个月前我厂引进了先进的数控设备,急需熟手人才。我们以月薪万元招聘‘机电一体化’高级人才,几经张榜之后仍无人能胜任,真是急死人。”黄先生还说,他的很多朋友都有同感,在珠三角要招一个高级技工真是难!

  在整个广东省,尤其是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地区,技术工人供需状况如何呢?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出具的“2004年广东省劳动保障工作意见”中这样写道:“目前我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共有296.5万人,其中高级以上技工11.7万人,不到全国4%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40%更是差距极大。据测算,到2005年,我省劳动力市场中级以上技术工供需缺口约为180万人,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而据有关部门预测,如果再加上一般技工缺口的话,“2005年广东技工缺口将达400万以上”。

  另据《广东省2004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按职业小类划分供不应求的前十大职业中,技术工人就有裁剪缝纫工、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车工等三类,职位供求缺口为25424个,求人备率为3.41,即每3.41个职位仅有1人应聘。而珠三角地区技工短缺情况更为严峻,如佛山市今年第二季度供不应求的10个职业小类中,技术类多达7个,平均求人倍率也在3.5以上。

  “广东省在技工总量短缺的同时,技工队伍结构也很不合理,中高级技工短缺尤为严重。”从事技术教育研究近20年的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高级讲师区伟雄深表忧虑地说。在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中,技师以上、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合理比例应该为8.2:13.9:46.1:31.8,而目前广东省的比例为3:6.8:31.3:58.9,很多技术工种在技工使用时“以低代中、以中代高”的现象非常普遍。”

  据相关信息显示,眼下广东短缺的技能人才涉及模具、数码机床、电子、机电、设备维护、铸造、高级车工、焊工、铛工、铣工、钳工、汽车维修和美容、服装设计、网络维护、计算机操作等多个门类。如佛山市今年第二季度劳动力供不应求的职业小类中,就有车工、焊工、机械设备维修工、工业美术专业人员、制版印刷人员、机械工程师、铣工七类排在前十位。

  南方人才市场测评中心经理熊国兵分析道:“近年来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和升级,科技含量高、对工人素质要求高的产业逐渐替代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简单来料加工型产业,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自然也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仅在珠三角,类似的情况在长三角也同样存在。据悉,由于缺少技工,浙江海宁市现在每天至少流失100万美元的订单。据对近年来宁波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分析,操作工、裁剪、缝纫工、车工、机电产品装配工、焊工、纺织工等一些制造业的技术工种,被列入缺口最大的前10个职业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一位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制造业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技工荒”已经成为制约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瓶颈”。

  技工短缺原因何在

  针对珠三角乃至全国日益凸现的技工短缺,有专家把其原因归纳为:“旧、缺、少、生源不够”。旧,就是社会上存在片面的旧人才观。长期以来,社会上有这样的“共识”:大学生是人才,中专或技校生不是人才;科技、管理人员是人才,技工不是人才;做白领有前途,当工人没出息。虽说近段社会舆论正试图扭转这种观念,但这种被公众普遍认可的“共识”并非短时间内能够扭转过来,于是,许多人如果进不了大学,做不了白领,就直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据广东省教育厅一副厅长介绍,目前广东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只有55%左右,余下的45%近55万人进入职中接受技能教育的约10万,其余30多万绝大部分直接进入了粗放劳动力市场。

  缺,即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调查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仅为1万元左右,在北京市,初级工的平均年收入也仅为1.1万元,技师也只有1.5-1.8万元;而且,一般技术工人身份地位偏低,职称难评,技术工种成了一种投入大、地位低、收入少的工种。这极大地束缚了青年自我发展的意愿,使不少人不愿跨入技术工人的门槛。

  少,就是技能人才培训经费投入少。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技校培养,一是企业自己培养。据广东省职业技术研究室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规定企业用于培训经费必须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5%,但这捉襟见肘的经费往往不能按时按量到位。就连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的广东省,“职校学生人平经费还是低于普高生人平经费,而职业教育要从事大量实践操作,人平培养成本比普高教育的人平成本高出许多,焊工、钳工等操作类职校生人平年培养成本要2万元左右。”而在德国,培养一个一线技术工人平均要花去六七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3-27万元。

  经费的短缺又导致了技校师资的严重不足,按劳动部有关规定,技校师生比应为1:18,而广东全省的现实情况是1:35;且“双师”型师资比例很低,不少年轻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一线实践操作经验,往往不能胜任。

  生源不够,是指职业教育生源不够,高技能后备人才不足。从1997年开始,全国技校招生数量持续走低,到2000年,全国招生人数降至50.4万人,下降了22.9万人。广东今年至8月19日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11所高校全都带有“技术学院”、“职业学校”字样。技校招生困难使得大量教学设施闲置,技工教育存量资产严重流失。全国技工学校的数量也“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500所减少到了3167所”。

  多管齐下方能解决技工短缺危机

  技工短缺,原因多种多样,因而问题的解决也只能从多方面下手。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强调:首先要加快发展技工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工人才。广东省政府决定今年增加安排再就业资金2.5亿元,主要用于技工学校方面的建设,推动技校加快发展;各技校也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单式”教育,为社会培养尽可能多的适用技能人才;政府出资2.1亿元,连续4年每年资助5000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学校;落实和扩大各校招生自主权、放宽招生政策,为技校招生开“绿灯”。

  第二是要加强再就业培训,将部分下岗人员培养为技术工人。技工学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要积极配合,进行再就业培训。广东省决定组织实施“三年百万”再就业培训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花3年时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0万,提高其技能或学习新技术。

  第三是要对初、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城镇户籍的初、高中毕业生,强制进行1-3年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新生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我认为,进行工资、职称改革,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记者在南方人才市场招聘现场遇上的一位中级钳工表示。他说:企业是靠市场靠效益生存的,企业应该以岗定薪,以能力定工资,以贡献定报酬,这样才有助于激励一线员工埋头学技术做贡献;另外,企业职称评定应向低学历但技术能力强的工人开“绿灯”。技术工人的合理社会地位得到了认可,激励机制得到完善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社会学博士袁岳则认为,还可从高等教育方面入手解决危机。应当考虑让更多高校承担起职业培训的任务,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中国变成一个培训职业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的强国;同时,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需要改革,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使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将来有可能去做技术工人。

  广州捷生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新明则认为,企业也要强化岗位培训,办好自训机构,组织技术攻关,完善技能传授方式,提高待遇,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岗位成才。

  写给中国的蓝领们

  中国亟需更多更好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对成熟技术的吸收应用,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家的共识。然而,中国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平等待遇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这样,2003年陕西省某技校招生统考,竟发生只有两名学生应试的尴尬事。这不禁让人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捏一把汗。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无数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这样的道理:企业每一项创新发明、每一次产品升级,都是以技术蓝领的智慧与劳动为基础的,他们的作用是高级人才所无法代替的,他们获得的丰厚回报是当之无愧的。广西柳州一名拥有20余年工作经历的高级焊工杨奎一的经历就是例证。2004年上半年,他和儿子杨惠前往深圳、东莞、中山等地打工,用他的话来说,两个月赚回来的钱,除去买保险、来回路费,还有3万多元;在深圳时他一个星期挣的钱比博士的月薪还多,有时一个焊点就能拿到1000元。这说明,中国蓝领完全可以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独领风骚的群体,在经济建设中大有作为。不久前,媒体争相报道的当代工人许振超更是用他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的手表配件,中国工厂组装的产品为什么比瑞士工厂组装的缺乏竞争力;同样的汽车品牌、同样的轿车零件、中国的厂组装出来的整车,为什么和国外厂家的原装品质量相差很远?为什么成熟的技术在生产中却得不到成熟的应用?不容争辩的事实说明,一方面,中国蓝领的急缺制约了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蓝领也需要奋发图强,以自己的实力来证明和提高自己的价值。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潮,正给中国未来的蓝领们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中国成千上万的未来蓝领们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大好时机,自信不自卑、自强不自弃,努力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在打造“中国制造”的响亮品牌中,以自己的实力树立起中国蓝领的新形象。

  ———编者

  “薪”情不错 忙于充电

  长三角技工引领潮流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份最新的收入调查表明,上海生产技能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26873元。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15个行业的9.5万名职工中,上海技工们的这一收入已处于中上水平。

  参与此次收入调查的上海技工有2.5万人,平均年龄为42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2年。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反映,薪资水平比较高的技工群体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类:

  第一,支柱产业支撑“薪”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处于支柱产业的岗位,其技工工资价位已处于较高水平。如在汽车制造业中,汽车装调工、汽车电器装调工等职位,身处技术密集型行业,又在该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因而高级技工的收入中位数超过了5万元,其中一些高级技师则超出8万元。数据表明,一些呼应上海产业发展需求的技工职位,诸如药物分析工、药品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其工资收入普遍较高,有的甚至高过同企业的不少管理岗位。

  第二,“车、钳、刨”依然吃香。常被上海市民亲切地唤作“车、钳、刨”的通用职位技工,在科技日益发展、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的环境里,也依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抢手人才之一。产品制造过程中,各类精于一技之长的生产技能人员尤显不可或缺,因而,车工、钳工、磨工、刨工、镗工、焊工等通用性职位的工资价位也较高。

  第三,技能等级、学历,高人一筹。参与此次调查的2.5万名生产技能人员中,拥有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的,平均工资为31320元,技师、高级技师则分别达到34034和39873元,与此相对,无任何技术等级的技工却仅为16896元。这表明,技术能力更出众、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技工,工资水平也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即便是以运用实际技能为主的技工,企业对高学历也不无偏爱。统计表明,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工,平均工资为29736元;而既有大专以上学历,又有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的,平均工资为34456元。这表明,在上海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导向下,用人单位对生产技能人员不仅要求更高的作业技能,也对员工的文化素质日益看重。近年来越来越多上海技工开始进行“在职充电”,正折射出学历已成他们提高收入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还技工应有待遇(记者观察)

  尽管“技工荒”之声不绝于耳,但实际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深层因素是,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来自技工学校的情况显示,虽然技工学校生源已经较前些年好转,但现行人事制度中不少不利于技术人才发展的状况造成生源短缺和生源素质提高缓慢。一方面是技术工奇缺,另一方面技术人才在职称、公务员招考等等方面遭到冷遇。广东省劳动部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给技术人才同等待遇。深圳市劳动局提出的一个案例也突出体现了技工学校毕业生面临问题。今年3月中旬,深圳市劳动局高级技工学校部分应届毕业生参加深圳市警察、消防员招考,被深圳市人事部门拒绝,理由是该校学生的毕业证书不属于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培养技术人才的技工学校不能发放教育部门认可的学历证书,只有技能资格证考核发放权,使得技术人才在现行的人事制度中得不到同等待遇。如技校毕业生,考取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工资上没有享受与助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同等的待遇;在报考大专院校或公务员等方面也受到限制,严重压抑了广大劳动者学技能当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技术工人的职业资格系列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系列不能实现相互沟通,致使人才成长只能沿单一轨道发展,束缚了青年自我发展的意愿,使不少人不愿跨入技术工人的门槛,严重制约了技能人才的成长。这种现状不利于改善我国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即使在技术人才非常缺乏的当前,不少有条件的技校生仍然愿意跻身公务员或者其他政府系列普通职业,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目前择业观念尚未转变。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甚至还有不少中学老师,依然对技工教育抱着“瞧不起”的态度。事实上,这种落后、陈旧的社会观念,成为了制约广东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是技工人才对现状不满,想报考公务员和从事其它行业;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严峻的技工荒。目前技能人才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说明社会急需,而另一方面待遇没有落实,这个“怪现象”是学历型社会所特有的。公平合理的做法是以岗定薪,以能力定工资,以贡献定报酬。打破工人成才成名的桎梏和壁垒,给予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应有的社会地位。

  本专题撰文:李士燕 罗卓群 林纯逸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技工荒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