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奶业遭遇复原乳 > 正文
 

中国奶业陷入阵痛 还原奶泛滥而奶源奇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10日 10:43 南方日报

  发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还原奶充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奶源奇缺成为瓶颈;备受质量问题困扰,但奶源模式已悄然生变。繁荣与虚假并存,前景与困难同在,希望与问题相伴。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方有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奶业正面临阵痛。

  还原奶充斥市场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中国奶业一系列发展数据,让人欢喜也让人忧。

  自1995年以来,中国奶业增长速度一直保持30%以上,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增长更高达4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月-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总产值为191.23亿元,同比增长36.82%;销售收入220.31亿元,增长39.35%;实现利润14.98亿元,增长65.98;乳制品产量68.10万吨,增长30.87%;液体乳产量246.07万吨,增长63.27%。

  不过,另一则统计数据却让人感到不安。今年1月-6月,我国进口乳制品18.03万吨,同比增长39.09%;货值金额2.02亿美元,增长50.04%。其中奶粉进口8.7万吨,增长77.6%。而去年,我国共进口各种乳制品25.7万吨,金额2.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和26.2%。其中奶粉进口11.1万吨,金额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4%和40.4%。

  大量奶粉进口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自明,因为还原奶充斥市场。据广州市奶协理事长王丁棉介绍,还原奶一直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市场上的产品一半以上是用奶粉还原而成的。在某些地方,此比例甚至高达80%。去年,广东奶粉进口量为3.7万吨,其中至少有1万吨用于还原奶,还原奶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市场步伐快过奶源节拍

  还原奶对市场推广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但由于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损害消费者一定的经济利益,今年以来不断受到谴责,甚至引起了全国

人大代表的关注。为此,他们还联名上书,要求实行鲜奶标识管理制度。两个月前,一部包含16条规则的《鲜奶标识暂行管理办法》讨论稿被农业部的官员、中国奶业协会的专家反复斟酌,年内出台《鲜奶标识管理规定》的呼声很高,可如今却无人再提。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各方意见不一致,该规定可能流产。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在接受采访时说,乳制品行业的繁荣的确存在着虚假成分,但发展空间巨大与奶源奇缺的矛盾更值得关注。

  宋昆冈说,奶业是朝阳产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2005年世界奶类总消费量将达到6.15亿吨(中国为1611.9万吨),人均11.3千克,而我国目前人均消费量仅为7.2千克。发达国家的奶业已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25%,而我国仅为3%。有专家预计,中国奶类需求将在2015年达到2000万吨,2030年达到7000万吨。

  中国奶业市场潜力巨大,增长迅猛,但尴尬的是,奶源奇缺,且分布极不均衡。宋昆冈指出:中国乳制品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潜力不等于现实。他说,由于近年来市场销售增长在30%以上,而奶牛增长幅度只是10%,中国奶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奶源短缺局面。

  对此,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林树斌表示赞同。据他介绍,目前全国现有存栏奶牛约600万头,但平均单产鲜奶每年不到2000公斤。全国现有奶牛总量中,品种比较好的大约有200万头。奶牛头数的年增长幅度是10%,显然难以支撑乳业近年来高达30%的年增长速度。有数据为证:2002年广东一年的牛奶消费量为50万吨,但本土的鲜奶源只有12万吨。也就是说,缺口高达38万吨。他预测,未来3年-5年内,奶源短缺的现象将日趋严重,奶源短缺与奶业高增长的矛盾将日益尖锐。

  奶源新模式烫平阵痛

  奶源短缺将成为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瓶颈。令人不安的是,由于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原料奶及乳制品质量标准,原料奶和乳品质量极不稳定,问题频频出现。去年,“有抗奶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前不久,“结核奶事件”又搞得人心惶惶;近段,有关奶源二次污染问题又被揭露出来。

  方有生认为,无论还原奶泛滥成灾,还是奶源奇缺与奶业高增长的矛盾,抑或不断出现的质量危机,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奶业企业过分专注市场,忽略了奶源基地的建设。由于对奶源基地不重视,或急功近利,导致进口奶粉成风,反过来又制约奶源的发展。由于奶源基地控制在别人手中,企业无法控制质量。这样,奶业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令人欣慰的是,正当奶业遭遇质量危机行之时,新奶源模式不断面世。

  奶业后起之秀福建长富集团独创“公司+规模牧场”新模式:长富投入80%的资金,牧场主投入20%的资金,双方共同建设牧场,直属牧场全面执行长富公司制定的标准,从饲料草种植和奶牛的营养均衡、挤奶工艺和牛奶离开牛体的品质控制、牛群繁育及牛群育种三个方面进行全程监控,奶源质量有了保障。

  2001年才成立的佛山澳纯乳业有限公司则采取“公司+自有牧场”的经营模式,从奶牛到所有的设施均为自有资产,在牛场的选址、牛种的选择、牛的喂养方法和牛场的综合管理等方面,均由公司直接管理。由于起点高,澳纯生产的生鲜奶,微生物指标通常在3到6万个之间,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0万个的标准,达到欧盟标准。

  “公司+农户”的开创者伊利集团,最近也认识到了旧模式的不足,其奶源模式也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据伊利集团原奶事业部总经理郭顺喜介绍,以往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奶牛、集中挤奶的模式,将变身为“现代化奶站+养殖小区+牧场园区”的新模式。据了解,伊利奶源新模式发展计划已经付诸行动。

  方有生说,质量问题对行业的打击是沉重的,对单个企业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在重压之下,一些企业开始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的投入,这让人看到了中国奶业的希望。他说,无论是还原奶问题,还是奶源奇缺,抑或质量问题,都只是中国奶业暂时的困难。只有经过阵痛,中国奶业才能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记者李有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8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