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推动传媒业转折 媒体在新闻旺季游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26日 10:15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李若愚 集体失语 进入3月,中国传媒业赶上少有的新闻旺季。常规的两会报道结束后,并无悬念的战争在万里之外打响,张国荣在一个娱乐的日子里逝去,关乎千万人命的非典型肺炎则长时间游 对“非典”的报道在今年2月间主要集中于广东一地,内地流传的多是饶有趣味的抢购板蓝根、食醋的谈资。在权威的官方新闻网站“人民网”上,能检索到的最早的有关“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是2003年2月11日的《广州非典型肺炎已得到有效控制》,而在另一权威官方新闻网站“新华网”上,最早的报道是同一天的《盘中:药业板块成为热点》。到3月间,广东一家报纸有关“非典”的报道已经被认为不合时宜(参看本报2月22日《广东夺命肺炎恐慌传播机制调查》)。 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 率先越位的是《北京青年报》。这张在北京日发行量超过60万份的报纸,在3月31日刊出题为《纱布口罩连日脱销》的报道,该报道置于报纸的第9版,伊拉克战争报道则占据了5—8版。 4月2日,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首次披露全中国的疫情。4月3日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专题、专版纷纷上马。 转折点 现时,中国的传媒正在经历另一种“非典型”,以往一些运作机制已被突破。新华在线总裁夏鸿,将现时直指为“媒体改革的转折点”。 在传统机制下,由于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中国传媒对于传染病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这种机制在以往的传染病事件中确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不论是甲肝、疯牛病,还是禽流感,均未引起大规模社会恐慌,而来势凶猛的“非典”,却将该机制推到了尴尬的地位。 在中国传媒集体失语的时间里,来自网络和手机短信的真假难辨的消息充斥坊间。海外媒体隔岸观火式的报道同样令人不安,甚至引发“妖魔化中国”的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现时传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非正式传播渠道正大行其道。主流媒体的缺位势必导致小道消息的横行,从而加重社会的恐慌心理。喻国明强调,公众对于知情权的要求日益强烈,因为惟有知情才能为理性行为提供依据。 喻国明觉得,在这几个月中,确实可以看出传媒报道的几个分水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4月17日召开的会议为传媒提供了助力,这次会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而在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另一次会议上,“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再次被强调。 喻强调政府应建立一套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方案,其中理应包含信息层面的应急。“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责任主体,由谁来对报与不报负责任,不能出现以往不报的不负责任、报了却担责任的情况。” 未雨绸缪 专事传媒咨询的夏鸿认为,传媒在“非典”来袭之时显得仓促。夏鸿认为,大小传媒在放开后均积极投入报道,只是至今尚未掌握受众的心态。在资讯渴求、情绪宣泄、精神支柱三个层面上,传媒只达到了第一层。夏指出:在公众出于普遍的心理焦虑之时,如果北京哪家报纸开设专门的公众心理热线,提供心理辅导,必然会使其品牌脱颖而出。但遗憾的是,在夏的视野之中,尚无哪家媒体有类似举措。 就远期运营而言,现金流成为传媒必须关注的问题。夏鸿指出,广告是传媒生存的命脉,而中国的广告市场同GDP密切相关,几年来均呈同一曲线。“这说明中国广告市场仍缺乏内驱力,主要依靠GDP拉动。”尽管国外机构已开始就“非典”对中国GDP的影响做出估算,但现时仍难下断语。 从区域广告份额来看,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占全国份额的一半,沿海重点城市占80%,这些城市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将影响到传媒的广告收益。从产业门类来看,新华在线总结的8大传媒支柱性产业中,仅药品业在疫情中略有利好,而家电、机动车、PC、房产行业依赖会展。疫情持续和心理恐慌势必殃及到会展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