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兮兮 民航“家庭会议”究竟讲了什么

2001年07月31日 11:23  财经时报 

  【记者孙绍林北京30日综述】 7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约100多位民航官员和航空企业的总经理齐聚北京京瑞大厦,悄悄地召开了一次“半年会议”。

  民航总局发言人在会场即京瑞大厦的阳光大厅告诉本报记者,这次“全国民航局长总经理会议”属于民航内部会议,不允许任何媒体的记者旁听,尽管记者表示可以“不记录、不采访、不发表”,仍未获准留在会场。关起门来悄悄开会,这对于民航来讲已经是“老规矩”了,而对媒体的防范心术,也是一次高过一次。但是民航改革走到了敏感时期,这次半年会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因为近来有那么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民航总局是否可以痛下“流血前行”的改革决心,人们正拭目以待。

  阳光大厅里的秘密“家庭会议”

  记者“混”进阳光大厅后了解到,这次会议仅持续一天,上午议程主要是听取民航总局局长刘建峰的主题报告,下午与会代表在另外六个小会议室进行分组讨论。

  民航总局发言人马松伟见到记者时显得很惊诧,连问记者从何处打听到了此次开会的消息,并称此次会议属于全国民航系统的内部会议,此前并没有向媒体透露任何消息,更没有邀请任何媒体的记者旁听,他指着会场后部说,现场只有中宣部两个工作人员进行会场摄像。

  马松伟很无奈地告诉记者,此次会议只能是民航内部人士参加,会前接到的指示是,会场不许见到任何“外人”。在记者“不记录、不采访、不发表”的要求被婉拒之后,马称,即使是在大厦大堂等候与民航界的“知名人士”交换名片并不做采访,也是不可以的,因为会议前多次重申,开会期间与会者不能见到任何一个记者。对此,他希望能得到记者的“理解”和“支持”,而会后是否有消息公布,要视具体情况而言。也就是说,如果会后没有消息发布,阳光大厅里的民航“家庭会议”内容将不会为外界所知。

  记者了解到,民航系统关起门来开“家庭会议”并严厉避开记者,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的3月底,民航总局高层官员与25家航空公司主要负责人悄聚武汉民航大酒店,悄悄地开了4天会,并在最后一天续签了夏秋航季的价格联盟协议,使去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招致了诸多非议的价格联盟得以继续。据说那次会议也开得非常秘密,只有当地《晨报》的一名记者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混”了进去。

  有关人士指出,7月底这次被称为“民航半年会”的全国民航局长总经理会议拒绝记者旁听,与半年来民航工作受到较多的舆论压力有直接关系。

  而借此机会和会场上的民航界人士以相同抑或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下民航进程,关注一下公众注目的焦点,应该正逢其时。

  票价背后的计划思维能否摒弃

  眼下,几乎进入了高潮的媒体关注使得机票价格背后的暗动作像剥洋葱一样被一层一层剥开,放在公众面前以供品评和指责,民航因票价混乱而成为众矢之的并折尽了面子。此次会议的与会者理应对此心知肚明,尽管目前仍在“票价盟约”的延续期间。

  “明折明扣”、“暗折暗扣”、“明折暗扣”等各种售票形式令人眼花;“红眼航班”则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由6家航空公司组成的中天航空集团“上书”要求全国航线全面实行明折明扣的消息更是被媒体炒得有滋有味,大吊乘客的胃口。就在7月中旬,连国家计委也实在忍不住了,副主任汪洋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机票价格混乱的根源在民航体制,在体制得不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解决票价问题只能是事倍功半。

  有人把民航对票价的态度称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早在1997年,较早进行了政企分开改革的民航部门把对境内外人士的两种票价实行了并轨,使得国内票价上涨了约20%,同年又提出了“一票多折”。民航内部人士称,这是民航部门希望推进市场化进程,但是由于配套改革的不完善等原因,价格放松演化成了无序的价格血战,当年行业亏损超过20亿元,一举吞没了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果。

  此后,民航管理部门的思维从市场一方倾向了计划一方,把政府手段当成了推动民航发展的主导力量,尽管从一开始这种力量就被希望是一种过渡性的,但人们还是觉得这个“过渡”未免有些“过度”。民航总局像一个“慈爱的母亲”,既希望各个航空企业这些“孩子们”展翅高飞,又怕他们被市场的大风吹折了翅膀。

  1999年初,民航禁折令轰然降下。2000年初,民航对外宣称全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业务收入797亿元,行业盈利近8亿元,据说,这都是“禁折”的功劳。作为这一行为的延续,2000年4月1日,航空公司的价格联盟诞生,并在一年之后,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武汉秘密会议上,得到了联盟期限的顺延,顺延时间持续到今年10月底。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民航总局做了一点点的价格放开尝试。就是允许部分航线实行明折。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条航线实行了明折明扣,民航总局认为此中个别公司是存在“不规范行为”,但整体上效果不错,可以将相关经验进行总结推广,是机票价格体系更加规范合理。没有人怀疑民航总局推进民航发展的良苦用心,只是看起来,改革步子小了点,思想也还不足够解放。当然,历史积弊也是现实问题。

  最近,不知有多少有识之士一次次提醒,民航的负担不应该由社会消费者来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不应该成为实行价格垄断的理由,无论民航总局的初衷有多好,分阶段的改革计划有多严密,市场是不讲情面的;如果有人想让每一家航空公司都生存得活蹦乱跳,可能最终结果是事与愿违,谁都活不好,这是规律。

  明眼人不说,但是他们明白,甚至有人建议民航界的同仁们有空时再读一读高尔基的《海燕》,因为民航业一场竞争的暴风雨已经来了,挡也挡不住,躲也躲不开。不知此次半年会议的与会者作何感想。

  重组引出的竞争脉络向何处延伸

  与一周内就可能搞定的国际大企业并购、重组案例相比,一年来备受公众关注的民航重组进展确实过于拖沓,而这次半年会议能否有效推进这一过程,尚不得而知。

  时至今日,民航企业的竞争脉络日益清晰:民航总局指导下正在重组的国航、东航和南航,加上联合并不紧密的中天航空企业集团和通过资本工具凶猛北伐的海南航空[微博]

  让人不解的是,民航每次开“家庭会议”都显得神秘兮兮,似乎少来几个记者就会少一些“闲言碎语”,今年4月底的民航总局直属企业改革重组会议也是如此。在那次会议上,从2000年7月就传出消息的重组计划终于有了一个没有太多新意的“落实”。只是,各地方航空公司发现,原本说允许地方航空公司可以自愿加入,但重组方案却完全把他们扔在了一边。

  尽管会议声称要组建5大企业集团,但航空公司的其实只有三家。联合了中航和西南航的新国航,重组后资产总额将达到570亿元,拥有运输飞机118架,航线339条;联合了云南航和兼并了西北航的新东航,重组后资产总额将达到473亿元,拥有运输飞机118架,航线437条;联合了北方航和新疆航的新南航,重组后资产总额将达到501亿元,拥有运输飞机180架,航线606条。

  而上海航、四川航、山东航、深圳航、武汉航和邮政航显然对民航总局推出的重组方案早有预料,因此民航直属航空公司重组方案一经披露,就统一宣布,它们其实早在4月18日就签署了协议,共同组建了中国中天航空企业集团。

  由于海航态势的凶猛,中天航空集团没有将其纳入其中,抑或是海航觉得没必要加入其中,都未可知,只是目前海航俨然成了国内航空集团中的单独“一极”。

  让关注民航的人士不放心的是,这几家航空集团都不是那么完美。简要来讲,海航模式过于特殊,速度和进程快得让人起疑;而中天又过于松散,乃至对业界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姿态和象征性;至于民航总局指导下正在运作重组的三大集团,则非市场的意味又太浓。

  如今,东航称重组方案已经初步确定,南航称重组方案将在年底之前确定,而国航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国航在中信证券介入下的重组方案已经出台,但迫于总局“低调处理”的要求,目前根本无法向外界透露任何消息。

  民航总局一再的低调要求,却给了媒体更多猜测和质疑空间。

  据说,直属航空公司此次重组的原则是“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发挥集团优势”。但此间批评人士对此这样解释:既然政府已经“引导”了,企业哪敢不“自愿”,至于能不能“发挥集团优势”,且慢再说。也许民航总局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手段并没有得到舆论的认可。媒体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类似这样的问题:西北航的负债率达到120%,北航的负债率达到100%,就算破产也不为过,为什么还要别的公司去兼并它,实施兼并的公司真能如愿得到好处?但是没有人来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大家都能回答,企业资源的整合从一开始就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了。

  民航人士分析,重组进程低调而缓慢的原因说白了都是公开的秘密。一是重组本身不是市场行为,企业内部有许多工作要做;二是牵涉到的利益方过于复杂,如何把事情办好又让各方都基本上满意,的确要下“细工夫”。这与整个舆论界的反垄断声音近乎格格不入,想通过“计划”的种子结出“市场”的果子,也正是阳光大厅里各位与会者们的“难处”。

  服务质量能否真正引起重视

  全国瞩目的“日航”事件终于在7月末有了一个让国人较为满意的解决。但就在此时,我们的民航系统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服务质量。如同了解民航的有识之士所言,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比进行企业重组差多少,甚至从长远看,还要更重要。

  有调查显示,消费者乘飞机最为看中的因素中,服务质量仅次于飞行安全,列第二位,而机型、航空公司品牌和起飞时间均在其次。但是,今年以来,媒体中涉及民航服务质量的报道明显增多,尽管这与媒体对民航关注程度的增加有关,但民航自身服务质量存在较多不足终究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方面,民航直属的大型航空公司和地方航空公司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近来不少媒体指出,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内外航之间产生差距的重要方面,申奥成功,入世在即,应对外航竞争固然离不开做大规模和整合资源,但服务质量的软件同样应和国际接轨。

  按照以往的经验,惯于在月末开会的民航系统总是能在会后弄出一些新的动静,而半年以来备受公众关注的票价、重组和服务与安全问题,在此次会上究竟是否会被关注,以及有什么关注结果,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猜测。

  到记者发稿时,仍未见主要新闻网站和相关媒体透露此次会议的任何消息,而记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旁听此次会议惟一的“媒体代表”是来自民航总局能“管的住”的一家“内部媒体”,诚如发言人马松伟所言,此次会议上的确没有“外人”。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今天告诉记者,此次会议主要是总结上半年的工作,安排下半年的工作,没有允许向外透露的消息。记者进而问及本文涉及的几个公众焦点,该工作人员均表示无法回答。(完)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