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云/文
乳业“圈地”七月生变
三元、伊利、光明突破各自的势力范围,向对方的领地发动进攻
编者按:乳业的三巨头本来拥有各自的势力范围:三元盘桓北京、光明雄踞上海,伊利则在全国拾遗补缺,一直以来,三巨头在各自的市场相安无事地稳稳当当地收获利润。但是,乳业市场高速成长的诱惑,和外资借力发力的威胁,迫使三巨头再也坐不住了,伊利率先举起价格“屠刀”,三元和光明随即急急应战,一场战事在七月的华南打响了。
三元高层的深夜行动
7月17日,北京三元食品公司某外埠经理深夜飞抵广州。次日起,他的身影便频频出现在广州各三元牛奶代理商的店面,珠三角各地的代理商们随即星夜云集广州。这位经理面授机宜后,又依次抵达深圳、厦门、福州等地,进行同样的市场考察,18日夜间,记者与这位经理见面时,他透露说,此番对广州、深圳及福建市场的考察完成后,三元将对北京市场之外的大华南市场发动适当的市场动作。
三元的这位经理没有明言市场动作的具体情况,但让人明显感觉到他此行与最近乳品市场的格局波动有关。早在5、6月份,由伊利降价而引发的牛奶价格风暴在华南地区愈演愈烈。在伊利将250ml利乐装牛奶的价格由2·50元下调至2·20—2·30元左右之后,包括广东本地品牌在内的华南牛奶市场价格全面下滑,降价幅度大致相当。据记者观察,惟独三元在这次风潮中没有跟进,但其赠品明显加大了分量,业内人士评之为:三元也在变相降价。
价格大战的合理解释
作为中国乳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伊利选择在这个夏天率先发动波及全行业的价格大战,意欲何为?本来伊利在华南市场上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已经占领了大约30%的市场份额,超出其他品牌有10个左右的百分点,并且,乳品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市场,远未达到饱和的程度,竞争尚未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价,拼掉的是一大块利润,怎么说都不合算。
伊利集团华南地区负责人刘建业对此的解释是:降价是受高速成长的市场的诱惑,目的是以此为手段继续提升在各地区的市场份额,进而对另外两家竞争对手北京的三元和上海的光明形成牵制,以巩固伊利的全国性强势品牌的地位。
与大家电等非日常消费品不同,牛奶已从补品变成了和蔬菜粮食一样的生活必需品,随着这一观念的变迁,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不再是品牌而是价格,口味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而在各商家的市场争夺中,我们看见的更多的是在价格和促销上的动作,而在品牌拉动方面却难见各厂商有什么作为。在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极低的情况下,市场反应最敏感的是价格,在有了份额之后,品牌的影响力才会显露出来。面对一个增长极快的市场,“圈地”是各路英雄必然的选择。在市场份额与利润之间,各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前者,这应该是这个夏天牛奶价格大战的合理解释。
内忧外患的市场格局
在乳品市场上,很清晰地显现出这样的市场格局:第一阵营是伊利、三元和光明。在北京,三元以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超过80%的份额足以令挑战者望而却步。光明之于上海犹如三元之于北京,在上海周边地区,光明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这京沪两巨头各自守着超过1000万人的大市场稳收利润。而伊利所在的呼和浩特至多不过200万人口,有限的市场逼迫其走出内蒙古面向全国市场。上市之后,有了资本市场的支撑,伊利更是有恃无恐,明显地加大了向全国进军的力度。虽然也有不多的品牌在实施全国扩张战略,但自三元、光明分别走出京沪之后,并没有另外一家能与伊利、三元和光明匹敌。
第二阵营是类似燕塘、香满楼这样的地域品牌,其几十年的经营已在各自的区域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这是上述三巨头全国战略的主要抵抗力量;
第三阵营的主要是近年来其他行业进入乳品业的新人,在前两派的挤压下已难有作为。
就伊利而言,欲减轻向全国进攻的压力,除了要对付各地方势力外还必须想法牵制京沪两巨头的对外扩张,此次引发价格战用意十分明显。但两巨头也决不会退却,因为在他们各自的大本营内已鲜有撼动他们的力量存在,只要在全国坚持下去就不会有多大闪失,另一方面,伊利在京沪两地也在排兵布阵,只要牵制巨头的力度足够大,要么是京沪,要么是全国,伊利终会有利可图。在京沪两大市场上,即使很小的份额也会很可观,因为毕竟市场太大。
题外之意是合力攘外
此次乳业价格战“圈地”的用意还在于合力攘外。记者注意到,伊利、三元对达能参股光明都抱有戒心,要对付各地域品牌对于伊利和三元来说已颇费力气,已难以对付,而达能借光明进入乳品市场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达能尚未在乳业发力之前尽快占领市场,这已经是一个共识,况且,入世在即,很可能还有别的国际巨人进入这个市场,在此之前如果不尽力而为,将来就难说乳业将是谁家的天下。以目前的市场发育状况而言,价格比拼就成为未必是最优的,但一定是立竿见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