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夫妻的肺切片”
本报记者 胡钰 北京报道
6月下旬,某星级饭店的工作人员在北京市旅游局餐饮管理处领取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后高兴地说,现在“夫妻肺片”的正式译法为“泡在辣椒酱里的牛肉和黄牛肚”,总算是为这道中国菜正了名。而一直靠胡同商业为生的王大爷告诉记者,许多老北京的小吃和“传统玩意”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翻译给外国人,“想趁奥运的时候把民间传统文化推销出去,可好多东西一翻译就没了咱中国味”。
中国菜难取外国名
中国菜谱翻译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奥运的关系,这个庞大复杂的工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据了解,近期出炉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编撰工作,相关部门最终从3万多个菜名中筛选整理出了1571种菜品、主食、小吃、甜点名称的英文翻译,为原先许多“词不达意”或是意义相去甚远的翻译提供一种规范参照。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编委会评审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说,“红烧狮子头”原来在民间被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麻婆豆腐”被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这都是按字面意思的直译,外国人哪敢点这些菜。此次专家们在翻译菜名的时候遵循了这样几个原则:尽量保持菜名蕴含的文化色彩,表现菜品的原料、口味和做法,尽量保持约定俗称的叫法,尽量要简明扼要,再有就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比如,手册对一些中国传统食品使用了汉语拼音命名的方法,“佛跳墙”为Fotiaoqiang、饺子为Jiaozi、麻婆豆腐为MapoTofu等。
一些专家称,国际奥委会批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餐占到30%的比重,这是个历史性的突破,首次打破了奥运餐饮中西餐独踞天下的局面,也成为中餐走向世界的最佳契机。因此,在奥运之时给中国菜一个相对统一的英文名字非常必要,但难度也相当大。每一道中国菜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英文翻译常常难以道明。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谭晓晖说,中餐强调感性和艺术性,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讲求整体和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而西餐注重理性,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强调营养价值,烹调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如何在这两种饮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也是菜名翻译时应当考虑的。
值得关注的是,奥运期间很多的北京胡同和民间文化作坊成为不少外国游客的首选,但一些老北京的文化,包括民间小吃,还存在翻译上的争议,甚至是空白区。比如有人将“糖葫芦”译为Tomatoes on sticks(串在棒子上的番茄),也有人译为a stick of sugar-coated haws or apples, etc.(串在棒子上裹着糖的山楂果或是苹果);“麻花”则干脆被翻译为Hemp flowers(麻类植物的花),令人费解。
英译让文化打折?
遭遇尴尬的还不仅是中国菜谱,许多领域里的中国词汇都在翻译中备受争议。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