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继松在采访中表示,8月份可能出现的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桑拿天”恐怕是运动员最担心的事情。
实际上,8月份确实不是北京绝对温度最高的时段,基本维持在29摄氏度至32摄氏度之间,很少超过35摄氏度。相比之下,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温度更高,绝对温度经常会达到35至36摄氏度,但雅典奥运会时的相对湿度要明显低于北京。
温度对于运动员表现的影响非常大。即使绝对温度比较高,但如果湿度小,利于运动员的排汗,实现了热能的平衡,就不会产生较大影响;而如果湿度较大,就会影响热量的散发,而多数的中暑情况也都是源于热量在身体的郁积。
孙继松表示,对于这种湿热的气象条件,只能做到依据准确的预报,赛事组织人员会采取为运动员补充水分,提供医疗保障等应对措施,将影响尽量减小。
“呼风唤雨”能力有限
其实不仅仅是针对湿热天气无计可施,气象工作保障组对于降水的人工影响也非常有限。
针对外界的种种猜测,孙继松明确对记者表示:“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预报作准,不会通过特殊的人为方式去试图改变天气,但是我们会进行一些正常的作业。”
他所谓的正常作业,主要指即使不举办奥运会也会进行的一些作业,比如人工消雹,人工增雨等措施。
对于人们广为关注的开闭幕式期间的天气状况,孙继松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气象部门作过应急预案。但是他一再强调,只有针对范围较小、强度较弱的天气系统,人工影响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而对于瓢泼大雨,气象部门也无能为力。
“人工影响的力量和大自然相比太渺小了。即使派100架飞机上去,其影响力和上千公里的云团比起来,十亿分之一都不到,谈不上去改变它。这就相当于用一只蚂蚁去撬动一只大象。”
虽然人工改变天气的可能性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气象保障部门坐等恶劣情况的来临。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尽量准确地做出预报,为赛事组织部门、城市运转部门作出预警,提供充足的反应时间。
按照国际奥委会一向以来的要求,气象保障部门对每一个比赛场馆都需要进行监测。据介绍,在气流平稳的正常气象条件下,将每3个小时作为一个预报时段,以一个时段为单位,每6个小时更新一次未来72个小时某场馆点的天气预报。
各个赛场的天气预报,对于赛事组织,尤其是室外赛事来说,主要的作用在于可以提前做好应急方案。
以一场网球比赛为例,即使气象部门在前一天已经提供将有降水的预报,但是比赛仍然会按照原计划进行,直到降水过大影响比赛进程,赛事组织者才会将比赛暂停。而实际上,降水后将如何应对的预案早在比赛开始前就已经完成,这就是天气预报的作用。
除了赛事的组织者,各国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也是各场馆预报的主要需求者。运动员的体质以及训练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运动员们需要提前预知比赛场馆的天气状况,以让身体适应当时的环境,并且在比赛的战术安排上也可以做相应调整。
对于大多数室内运动来说,比赛本身对于气象条件并不敏感,但是对该场馆的天气预报仍然不可或缺,其重要性体现在保障城市的运行方面。
一场比赛背后牵扯的往往是几万人的移动,天气的预报失灵将导致城市运行系统不畅,从而无法保证运动员和观众的按时到场和平稳离场。
因此,孙继松介绍说,实际上奥运气象保障包括4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场馆,即体育赛事的进行;第二是城市运行管理,场馆是一个个孤立的点,需要通过城市运行管理把他们连接起来;第三是针对观众和游客的出行和游览需求;最后还要保障北京市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