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独家专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 07:53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上海报道 奥运 实习记者孙晓丹 本报记者李关云 奥运会,是中国与世界建设性对话的催化剂 8月8日晚上8点,国际奥委会第八任主席罗格先生将在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各国和地区奥委会代表发送参加北京奥运会邀请函。 这是当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活动的华彩章节,值得瞩目的问题在于,这是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将这个重要仪式放在奥运会主办城市举行,以往都是在瑞士国际奥委会总部进行。 罗格主席此行还带来了更多的“第一次”作为礼物,比如8日“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珍藏品中国巡展”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揭幕,700多件奥林匹克博物馆的珍藏品首次走出欧洲。 作为中国人的老朋友,罗格与北京奥运会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3天后,罗格神奇地击败了庞德和金云龙这两位重量级人物,接替萨马兰奇。 在就任仪式上,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姆巴耶将IOC总部的金钥匙交给他时说:“这把钥匙象征你要引导的航船,这艘航船上已很拥挤,海上也不时有暴风雨,领航的任务将很艰巨,但我相信你是一名出色的船长。” 帆船运动员出身的罗格对船长一职显然成竹在胸,他上任之后,很快宣布了自己的施政目标:保证奥林匹克运动免受药物、腐败和暴力的侵袭,并为此实施有力的改革措施。 这种果敢,符合他的另一个身份——整形外科医生。 罗格喜欢用医学术语来阐述自己对体育的管理方法,他说:“身为医生,有肿瘤就必须切除,挤出脓血,让肌体康复。工作中如果发现了问题,就必须尽快找出症结所在。我就是一个麻烦收拾者,发现了问题,我就会出现,并设法解决它。” 正如一位奥林匹克观察人士指出:“他是外科医生,见到出血已是司空见惯。因此,即使在改革中需要‘出血’,他也不会畏惧。” 不过,罗格很好地保持了医生的另一种素养,他说:“在给病人看病时,你首先要听病人描述症状,再对他进行检查分析并诊断,最后决定处治办法。这就是我的做事方式,我不喜欢独断专行,我注重团队合作。” 于是,人们看到他领航的国际奥委会正在继续乘风破浪。 针对盐湖城冬奥会丑闻为首的诸多难题,罗格在上任几个小时后便提出了改革奥委会的意见。他的目标是“组织一个新的国际奥委会2002年改革委员会”; 在反兴奋剂方面,罗格在2003年借庞德之手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大行动,迫使各主要单项协会都接受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 他还推动了奥运比赛项目的变革,在2005年7月的新加坡会议上,棒球和垒球这两项运动就从奥运会比赛项目中消失了; 罗格更是国际奥委会内部有名的“廉洁先生”,是控制奥运会规模的坚定支持者。 与此同时,罗格也在积极改革国际奥委会的人员结构。过去,委员们大多数是瑞士的商人和政府官员,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代表和单项国际体育协会的代表加入进来。 他倡导,在保持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的基础上,应该突出“更纯洁、更团结、更人道”的理念。 8月2日,值北京国家体育场燃起奥运圣火倒数一周年之际,罗格主席给《21世纪经济报道》发来专函,围绕北京奥运的准备情况和所面临的挑战,与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和期望。 《21世纪》:你如何评价北京奥运会目前的准备工作? 罗格:我很高兴地看到扎实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体育场馆将是顶级的;举办城市将有一系列活动,文化活动、公交和环境状况也将被密切关注。 我已经参观过北京国家体育场,它正在建设中,不过会在明年3月如期竣工。我已经能想象到,明年8月8日的开幕式上,当运动员入场时,观众们营造的激动人心的气氛。 我对中国和北京奥运会给予很高期望,希望能够为世界顶尖运动员和中国人民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在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我们确信这些目标必将达成。 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政府表达了传承奥运精神的意愿,而且坚持不懈地为奥运会准备着。 我们要为运动员的各项需要做好准备——从比赛场地到奥运村里运动员睡的床铺——都应该是北京奥组委首要考虑的问题。要知道,在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中,参加奥运会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生一次的珍贵经历。 明年在北京,将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0名运动员角逐北京奥运会各项金牌,这也创了奥运会历史纪录。 的确,没有哪个赛事能像奥运会这样,将体育、文化、教育、庆祝,地区和国家活动以及运动员融为一体。 《21世纪》:在北京之前的准备工作中,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方面? 罗格:当2001年,国际奥委会评审北京的申办请求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以及体育运动留下一笔特殊的遗产。国际奥委会对北京能够成功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充满信心。” 6年过去了,国际奥委会比以往更加确信,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宝贵的遗产。能将奥林匹克价值观带给占世界1/5的人口,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最令人激动的事情。 我们常常谈论中国和她有多么大,却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个国家的规模,直到我看到正在中国进行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50万所学校里的4亿中小学生参与了这项计划!这组数字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申请成为奥运会和残运会志愿者的人数也接近50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讶的数字!这是北京奥组委给我们的最新数字。 这些数字反映出:中国人民对奥运会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 《21世纪》:如果要在明年让全世界的游客都和您一样对北京感到满意的话,北京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罗格:明年夏天来北京的人群,将包括2万名记者、上百万观众,以及现场技术人员和其他奥运幕后工作人员。奥运会将给人们提供一个亲身感受北京的机会,北京正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着现代和传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最优秀的人民。 我想再次强调:虽然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中国,甚至有所评论,但是有多少人对中国有亲身的体验?奥运会让大家有机会欣赏体育竞技的精彩,也给人们提供了去了解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机会。奥运会的重点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了文化交流。我相信奥运会能够让中国人民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也让运动员及各国游客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来看中国。 文化交流、尊重和理解将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达到双赢的局面。 《21世纪》:感谢您对北京的赞誉,但您去年也曾提醒我们:自满是筹备工作中最大的敌人。您认为最后一年中,还有哪些事北京需要特别努力? 罗格:北京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将非常忙碌。要提前7年开始准备奥运会是有充分理由的,最后这12个月需要所有的相关机构投入巨大的精力——北京奥组委、各个部门以及国际奥委会都是如此。经过这几年的计划,现在是检验运行状况的时候了,从今年夏天开始一直到明年春天,各种“测试赛”将陆续举行。测试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给组织者以及各相关机构一次“演练”的机会,这实际上就是一次彩排。通过这些测试赛,我们就能够发现和解决一些潜在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微调。根据我们以往的奥运筹备经验,测试赛将是奥运成功举办的关键。 《21世纪》:如果说北京还面临一些挑战,那会是什么? 罗格: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显然,作为一个体育组织,我们希望保证运动员能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下比赛。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的高速扩张,北京面临严峻挑战。然而,我们看到,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各级政府正在为改善奥运会的空气质量而不懈努力。他们十分重视环境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奥运应急预案。不仅如此,我们的中国朋友还将在这个月进行一些试验,来检验这些应急措施。比如,他们计划限制部分机动车上路,收集相关数据来检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奥运会并不是第一次遇到环境问题方面的挑战。我记得在洛杉矶、汉城和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主办方都成功地解决了空气质量问题。其次,说到环保措施,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从植树计划到循环回收项目都有所涉猎。比如说奥运会相关建筑的绿化率就达到了40%-50%。这些令人瞩目的工作将留下重要的遗产。同时,这无疑会为未来的工作树立一个基准。 《21世纪》:您觉得,当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闭幕后,除了那些体育场馆,奥运会还能够为北京和中国留下什么遗产? 罗格:在未来一年中,对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表现,许多观察家难免会做出评论。 个人和组织都有权利借助北京奥运会进行一些改革,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尽快实行这些改革。但即便如此,在一个复杂和敏感的转型过程中,奥运会只能作为一种推动中国和世界建设性对话的催化剂。 我们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体育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它必须和现有的环境相联系。对北京奥运会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去调整那些评论者的预期,他们总是认为奥运会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变化。 我认为在过去的6年里,奥运会对众多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媒体管制和环境标准等方面,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果令我们受到鼓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提供全球媒体报道奥运的条件,为体育竞赛创造适宜的环境,让中国学校里的孩子们了解奥运精神——这些都属于国际奥委会的任务。 国际奥委会对中国政府任何超出奥运准备范畴的施压,都是不应该的。尤其在主权问题上,国际奥委会不应干预,这不属于北京申办协议中的内容,对其他举办城市也同样如此。 我认为过早过快地对中国下结论将产生巨大的错误。以往的事例表明,奥运会举办若干年后,主办国仍能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确信北京奥运会能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这也是我们对每届奥运会的希望。如果这些益处能惠及体育领域以外的地方,那每个人都获得了成功。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