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谋“开幕”那60亿人听得懂的语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2日 17:05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立

  1984年张艺谋与陈凯歌、何群拍完了《黄土地》。

  影片中,张艺谋创造性地用摇晃的镜头加入了安塞腰鼓片段。或许他从来没想到,从那一刻起他似乎隐约找到通往国际电影之旅的暗门。然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24年后他将拥有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全世界讲述中国。

  画面本位:张艺谋的颜色从不简单

  相比起中国任何一位导演,张艺谋对明亮颜色的喜爱众所皆知。从电影《黄土地》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高饱和度的颜色是张用于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上述后三部电影中,他对于红色的特殊偏爱也逐渐成型。

  在张的概念里,红色既是民俗意义上的重要象征,同时也便于形成强烈的视觉想象力与冲击力。在他大部分的作品里,都可以发现大篇幅的中国红。“这或许与张是摄影师出身有关系,他喜欢摄影,喜欢拍照片,尤其注重画面的色彩和构图,这些特殊的工作习惯奠定了他对于画面感的强调。”在张艺谋曾经工作过的西安电影制片厂,依然有人记得他对于摄影的痴迷。

  在通往国际化的道路上,张艺谋首先选择明亮的颜色与形式感强的画面进行表达。

  当年曾与张一起拍《黄土地》的陈凯歌回忆:有一个镜头是占据画面四分之三的山梁,山梁需要略带之字形的。因为张艺谋找不到构图合适的山梁,于是决定全组人用卓别林的脚步在那山梁上来回走,历时四个钟头。那条路最终是摄制组全体用脚踩出来的!

  这足见张对形式要求之苛刻。多年来张艺谋固定下来的第一个与世界对话的途径便是画面。因此有人说他是典型的画面本位主义。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的第一张王牌必然是画面。但是颜色绝对不会简单。在为北京拍摄的申奥宣传片中也可以发现:张艺谋在与世界对话时,越来越喜欢五彩斑斓的颜色。他频繁使用中国红表达洋溢热情,也用绿色和蓝天来说明希望与和平。

  东方符号:民俗样本再造

  从每一部电影到“印象系列”大型实景剧,张艺谋一直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寻求出彩。

  北京电影学院老师倪震认为,将中国仪式和民俗化身为影片图腾是张艺谋的拿手好戏。他早期的电影几乎都能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典型样本,西方观众从张艺谋的电影中找到中国民俗的原生态样本。

  哈佛大学副校长阿兰·斯通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注目过张的电影,他把张的一系列电影称为“张艺谋长长的家乡路”。在他们看来,张艺谋讲述的是关于东方中国自身的故事,并且以此赢得观众。

  摆在张艺谋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在有限时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如何充分地展现东方文明。

  简练表达或许是最好的出路。据知名影评人周黎明分析,张艺谋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象征物,比如皇家摆饰。“他一直开玩笑说这个是他的一个偏好。鉴于大规模的海外观众,象征性的东西是唯一可选的路。”所以,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会看到非常多精心安排的关于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物,如指南针、汉服、小篆文字、瓷器与茶叶等寄托东方情思的事物。“一方面可以满足简练的表达,一方面也能保证国外观众对中国文明心领神会。”周黎明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