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创新缺乏人文精神引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 13:5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汤白露 北京报道 《21世纪》:接下来几年,长江商学院要重点强调人文精神,这是为什么? 项兵:人文精神理解深刻的话,长远而言,对制定公司战略至关重要,因为目前我们的战略过于商业、太惰性。课程上,我希望增加人文的东西。欧洲学生的人文精神沉淀相对
《21世纪》:那么,人文精神对于企业家决策究竟有什么影响? 项兵:讲人文的东西并不是要把CEO变成一个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在高科技时代,对于一个CEO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这是值得重新考虑的。营销、财务、金融、物流、组织等各方面都要了解,但这还远远不够。在下一轮竞争浪潮中,中国企业凭什么超越?我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整合全球高级人才,我们也需要人文精神来超越功能性而产生大风流的设计,我们需要人文精神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21世纪》:作为院长,你一直在力求证明长江商学院和别的商学院不同的地方? 项兵:如果大家的思维模式、课程设计都是一模一样的,商学院的同质竞争便在所难免。真正的超越必须依赖原创的管理思想,所以这两年来,我们激励长江的教授首先把中国企业的发展脉络参透,更多地了解中国企业。参照全球企业研究中国企业,这是更高层次的超越,我们不是为了研究美国企业而做EMBA、MBA教学。我们的目标是为中国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 《21世纪》:这种超越如何才能实现? 项兵:长江商学院的发展战略是系统性的,采取的是“教授治校”体制,我们不是看到某教授讲什么就引进什么,引进教授或课程必须与整个战略相吻合。我下一步的重要任务就是组建一个学术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个学术委员会把长江商学院建设成为全球高端资源的脑库。 《21世纪》:目前设置的课程中原创的东西大概占多大比例? 项兵:我们的教学中大约50%以上采用中国案例,这几年我们累计开发了80多个案例。但我们将持续做下去。比如金融学的黄明教授在国外从来不写案例,去年在长江期间就写了蒙牛、三元等三个案例。国外很多著名的商学院,教授一般都不写案例,但长江会鼓励教授进行案例研究和撰写,这也是我们教授实现中西贯通的诀窍之一。 《21世纪》:你认为长江商学院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项兵:最大的困难还是吸引和留住一批世界级的教授,因为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教授队伍。没有世界级的教授队伍,对管理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新思想从哪里来?世界级的管理学教授主要集中在世界顶级商学院的现有师资队伍之中。所以我们竞聘教授的对手主要是世界十大商学院。你可以想象,一个刚起步的商学院,要和世界一流商学院过招竞争教授资源,其难度有多大。我们有了良好的开端,从十强商学院的现有师资已经招聘了好几个优秀的教授,这在亚洲的商学院之中是不多见的。 《21世纪》:针对三周年以来的发展情况,你能做一个总结吗? 项兵:这3年的发展基本上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稍微快一点。 前三年最主要的目标是奠定长江商学院在中国商学院的领先地位;第二阶段是再用3年的时间奠定在亚洲商学院中的领先地位,至少具备欧、亚、美三国演义的竞争实力。第三阶段就是跨洲际的整合,冲击世界一流商学院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