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一个可持续的模式来系统地挖掘自己的人力资源潜力,保证企业在人才上的优势。
由此,建立学习型组织被推上前台,企业商学院或类似企业商学院的尝试开始在河南企业中展开。
企业商学院的建立和运作,需要企业具有开放的心态,并且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而不流于形式。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金松
2005年10月初,一场由河南中小企业局联合咨询培训公司共同推动的企业培训将在全省范围内巡回举办。
由政府出面对企业进行培训,折射出了作为管理者的急切心情,而企业对提升管理层次的渴望也已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国外盛行已久的企业商学院或类似的经销商大学,逐渐浮出水面。
异曲同工
在河南这个中部省份,企业商学院还是一个比较时髦的概念,建立商学院的企业很少,迄今为止,明确提出企业商学院概念的也只有辅仁药业集团一家。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舶来品,企业商学院更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功能型组织。因此在河南省内,企业商学院较少并不奇怪。”竞才人才咨询公司副总经理王栋如此分析。
“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据王栋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洽谈的与位于河南周口的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就包含了建立企业商学院的意向。目前正在做一些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建立培训基地,对现有培训体系进行诊断、内部师资的挖掘、讲师团的组建等。
而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己的长期培训计划,并把自己的培训内容交给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位于河南许昌的河南宏腾纸业集团,虽然并不为公众所熟知,但却是河南造纸行业的骨干企业,有员工1200多人。前不久刚刚和竞才人才咨询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后者为其制定年度培训体系,包括课程的设计、授课老师的邀请等。
“培训人才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在王栋看来,这种模式是比较适合河南企业的,因为企业做培训就像买东西一样,也是一门艺术。请哪个老师,讲什么课,专业的咨询公司比企业更了解行情。双方的结合既减少了盲目性,也降低了企业在培训上的成本。
企业经销商大学在河南也不乏成功的先例。
位于郑州龙湖新区的河南商都集团是一家生产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本土企业,虽然在全国饲料行业还不是很强,但在河南的饲料行业却是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在企业培训上它也走在行业前列。2005年5月,第九届商都经销商大学已正式开班,这在河南是一个相当超前的创举。
“市场变幻莫测,饲料行业怎样去适应市场变革。”河南商都集团总裁吴涛认为,建立经销商大学,就是为了在变换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本行业,并做大、做强。定期选拔一批有潜力、愿意学习的经销商,组织到商都经销商大学强化学习,帮助他们提高在经营活动中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很有必要。
吴涛的目标是将商都经销商大学打造成饲料界成功人士的“黄埔军校”,但这一目标显然比新希望集团慢了半拍。在2000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已建立了新希望商学院,并直截了当地表示:“不学习就完蛋!”
商都经销商大学在经销商中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一洛阳新安县经销商在参加完培训后表示:“对内心触动很大,很受启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培训,他更坚定了对公司的信心:“和这么好的公司合作完全正确,我将一心一意跟着公司发展成长。”
这显然是商都经销商大学的创办者们最喜欢听到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商都的这一做法,在业内被迅速克隆,如今在河南的饲料行业内,创办经销商大学的已不在少数。
企业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
在河南培训界,一直有这么一个说法:“别的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出去讲课都是偷偷摸摸的,唯恐老板知道,只有河南许继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是大大方方的。”因为许继集团的老板鼓励自己的人力资源总监走出去,传播自己公司的文化。
“这在河南并不多见。”一业内人士指出,河南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似乎总喜欢把自己的“绝活”隐藏起来,不愿显山露水,生怕被别人知道给学走了。
当然,这并不是河南的特例,和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有关,中国人自古就有“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到了工业时代,在企业经营上,难免留下传统的烙印。
而在国际惯例上,跨国企业则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在国内最早成立的爱立信中国学院,在其对学院的描述中,就有如下词句:“为了培养中国未来信息通信产业领导人,我们必须充分理解中国的国情。要承认,某些商务实践也许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照搬到中国却行不通。对我们来说,同本地院校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并与经验丰富的中国管理人员密切配合,是培养新一代中国信息通信产业领导人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这些国际市场的成功者们不但不忌讳人们学习他们,反而抱着一种非常欢迎的态度渴望人们向他们学习,他们也非常乐意与中国企业和客户们分享他们的成功之道。
“关键是我们的企业还没有足够的从容去利用自己的文化来整合资源。”辅仁药业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张亚峰认为,企业只有做到足够大,才会不知不觉地展现出一种大家风范。
关键是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在商学院建设上处于整合模式期的辅仁药业集团已开始了外派培训计划。
2005年10月,辅仁商学院应安徽华源西药分公司的邀请,赴安徽太和对该公司管理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
安徽华源西药分公司一直是辅仁药业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为辅仁的产品及品牌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辅仁商学院对此次培训非常重视,在课程的安排及讲师的选择上做了充分准备。
“此次培训不仅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进一步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辅仁商学院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经营模式。”辅仁药业集团一内部员工认为,辅仁商学院作为辅仁对外宣传的窗口,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外出授课、知识交流等合作形式来达到宣传辅仁理念和文化的目的。
培训不再是负担
“当初成立的时候,和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财经学院等省内知名财经院校进行了联系,希望能够进行合作。”据一直参与商学院运作的张亚峰透露,“最后辅仁还是决定自己来建商学院,但最终还是把教学地点放在了郑州大学。”
张亚峰解释,辅仁药业集团建立商学院更重要的是内部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以及自己对商学院的有效控制。
目前,辅仁药业集团不仅可以选择自己的培训课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培训计划随时调整。张亚峰举例说,现在企业再请老师培训的话,在前期会和培训师有一个沟通,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这样培训起来就会更有针对性。
而且在费用上也会有不少的节省,以前是培训还没有进行,也不知道效果如何,钱先掏出去了。现在则可以根据老师的讲课情况进行调节。
一业内人士也分析说,一些培训机构引进一些课程,然后就急着推销给企业,价钱高,效果却不好,而企业商学院则可有效地为企业节省资源和投入。
企业在郑州大学租用培训场地,不但学习氛围好,而且在投入上也有不少的节省。
一个更为大胆的构想是“内部职能的盈利”,即意味着通过企业商学院对外提供培训,实现自身的盈利。
但张亚峰认为,目前来说,谈盈利还为时尚早,集团对此也并未提出发展的目标。但他也同时表示:“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值得考虑。”
业内人士曾预测,2006年,中国的培训市场将会出现一个300亿元的大蛋糕。而分食这块蛋糕的除国内外大学的商学院、跨国公司的商学院以及专业咨询、培训公司外,企业商学院也将是有力的角逐者。
不能流于形式
如果从形式上来说,企业商学院并不算新事物。在许多企业里,“培训”工作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很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设立有培训中心这样的机构,其功能与今天的企业商学院类似。
只不过不同的时期侧重的内容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侧重于由上级部门组织进行方针政策的学习、企业自行组织职工内部上岗、职业技能和技巧培训;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转向参加大学及培训公司的有关培训;而目前,则是企业商学院与大学合作,形成企业自主教育的学习体系的阶段。
那么企业商学院如何避免旧瓶装新酒呢?一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商学院能否成功,主要看两点,首先是先行者效果能否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其次是培训系统的调整能否赶上市场和企业的成长和变化。
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院长助理方东平在接受《经济视点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说一个概念,即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该怎样建立,最起码的一点是,要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国外的优秀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基业长青,原因便在于此。
企业自我更新的能力可能来自于企业自身创新,也可能来自于企业对外界养分的主动吸收。企业商学院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一方面整合知识,为企业员工提供不定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从外面聘请优秀的管理专家,到企业内部做针对企业自身特点的调研、指导和专题讨论。
但方东平同时也指出,中国的教育资源本身处于很稀缺的状态,如果没有好的专家,所谓的商学院就只能成为一个空壳。
郑州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刘伟对此也深有同感:“企业可以把自己的培训机构叫商学院,也可以叫研究院,但关键在于是否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