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走进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05:53 中国经济周刊

  程凯

  如果你拿到一本标准的美国大学通用宏观经济学初级教程,翻开第一章第一页,发现全书的开篇案例居然是“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之后”,你的感觉是否会格外亲切呢。

  不仅是亲切,你会觉得经济学距离自己不再遥远。大量的以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元素作为教材案例,是美国经济学家R. 格伦·哈伯德和安东尼 P. 奥布赖恩合著的《经济学(宏观)》一书的最大独特性。

  以案例贯穿全书,本来就使得经济学原理更加接近真实世界,而无所不再的中国元素,使得中国读者感觉到另一份真实。毕竟,要理解全球化的经济,就离不开中国。

  学习经济学原理在中国是一种热潮。其实,一个经济增速世界第一的大国,必然会产生一个最大经济学读者群体。从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到曼昆,这些经济学大师们的原理教程一个接一个影响着国内众多的莘莘学子以及各类经济工作者。

  但是,以往中国读者选取任何一本标准的西方经济学经典教材,其中参照的往往都是大量的美国经济案例,最多也只涉及欧洲和日本接近。虽然一些教材的最新版本已经注意并开始包含全球化内容,也涉及一些中国案例。但是,像这样在教材整体架构上以“全球化视野”和“中国元素”为基础的经济学教程,哈伯德和奥布赖恩的著作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经济学初级教程需要平易近人,两位作者有如此的解释:

  当有人问乔治·卢卡斯为什么要拍摄《星球大战》时,他答道,“我想看这种类型的影片,但是没有人来摄制,所以我决定自己来拍一部”。同样地,我们在课堂上想用的教材也没有人写。所以,多年来我们注意从报纸杂志和专业期刊上搜集新鲜生动的现实例子,然后来写作一本内容翔实,充满现实经济案例的经济学教科书。我们的目标是让课堂“远离教条”。

  哈伯德和奥布赖恩认为,如果学生能将所学应用于个人和商业环境中,而且他们掌握了分析技能,能够理解报刊杂志中的经济报道,这个经济学课程就是成功的。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幸运的是,当哈伯德和奥布赖恩写作这本教材的时候,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了经济学原理不可忽视的内容。

  比如,全书“开篇案例”就是谈美国公司将生产外包给中国,是如何影响美国经济的。在第9章的“案例透视”中,两位经济学家讲述了“奇瑞”汽车的故事,提出了中国民族企业对西方世界的挑战的问题。在第10章的“开篇案例”中,作者又表示了自己对中国奇迹的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企业,它们因为改革开放在市场体系中被赋予了更多自由,把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生产产品和服务。

  在采用“情境式教学”、紧贴现实的同时,哈伯德和奥布赖恩并未增加分析的难度。他们并未使用流行的中级模型简化形式,因为对于学生理解基本宏观经济问题来说,这些模型往往过于详细复杂。相反他们使用更贴近现实,也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短期波动和货币财政政策。

  另外,宏观经济学原理方面的书经常会采用介绍互相争鸣的各大流派的方法,哈伯德和奥布赖恩却避免使用这一方法,而将重点放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达成共识的领域,这为学生理解存在争议的问题提供了更好的背景知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钱颖一对哈伯德和奥布赖恩的《经济学》评价非常中肯,“以贴近实际的方式和全球化的视野带你进入经济学的世界”。

  这的确是一本有趣和有用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