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炯:从拿来主义到创新开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 14:00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漏丹 上海报道 “如果是一辆好车,它在中国或者在欧洲或者在美国,会有什么差别吗?不会。好车就是好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简称中欧)执行院长佩德罗-雷诺这样形容自己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化水平。11年时间,中欧从零走到了世界排名第22位,从而成为内地惟一进入世界排名的商学院,新筹备的北京新校区将在2008奥运会以前投入使用。
中欧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尝试,走了一条非常大胆和独特的道路。1994年,当上海市政府和欧盟合作成立这所商学院时,中欧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外方学校的文凭;二是成为体制内大学下面的二级学院。这是最普遍的办学模式,但是中欧却开辟了第三条独立生存的道路。 为此,中欧摒弃了很多原本无法抵挡的诱惑。在办学之初,它放弃了依托体制内大学品牌迅速成名的机会。到第五年的时候,INSEAD、沃顿等世界顶级商学院找到中欧,希望进行合作办学。在一般人看来,那应该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中欧没有答应,这所商学院不希望自己变成国外商学院的中国办事处。 凭借“拿来主义”的勇气,中欧在全世界聘请兼职教授,全面引进国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前十年的成功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但是最近,中欧正在悄悄改变自己的路径,不再以拿来主义为重。 “品牌已经有了,什么东西能把学校再往前推呢?那就是研究力量,尤其是原创性的研究。我们必须在国家重大经济发展决策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声音,必须在国际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上有我们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声音。下一个十年,中欧就准备朝这个方向努力。”中欧副院长张维炯博士说。最近几年,中欧已经加大了在研究方面的投入,每年基本都会投入500万以上人民币;同时建立起了一支35人规模的以研究为导向的教授队伍,他们是中欧的全职教授。 中欧的转型,标志着中国的商学院已经开始从单纯向国外学习向自我创造过渡,这将对中国的管理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访谈 问:您觉得中欧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商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是否能够被复制? 答:中欧是不可复制的,欧盟和中国只会有这样一所学校。但是我们有很多运作模式、办学经验应该说是可以借鉴的。事实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评价我们时曾经这样说过,中欧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国际化的人才,而且也为中国管理教育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办学模式和经验。 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保证办学质量,这些经验完全可以推广。 一是教授,学校里教授最重要。我们选拔教授有三个标准:第一,要在世界上最顶尖的商学院拿到博士学位;第二,要对中国、中国经济和中国改革有兴趣,愿意到中国来任教;第三,在自己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国内教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这里不存在这个问题,教授是全世界招聘的。这样就比较稳定地把教授队伍一下子拔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教授的评估体系也非常严。 第二,学生的选择。如果原材料不好,再怎么加工也很难出好产品。我们挑选学生,不但有笔试,还有面试。我们不光看分数。思想活跃、敢于决策、敢于创新,这是中欧挑选学生时所看重的。我们要培养的是企业家。企业家应该要有自己的思路、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 第三,服务质量,就是我们的员工。在教育第一线,参与教学管理的中欧员工大概有六七十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批员工非常优秀,很多人还是在国外拿的硕士。 我们希望中欧的办学模式,高质量办学的思路,国际化思路,和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相抗争的思路,能被国内其他院校分享,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国内的管理教育水平。 问:在管理教育方面,国内目前存在很多中外合作项目。您如何看待商学院的这种发展道路?中欧与国外顶级商学院的合作是如何展开的? 答:国内很多商学院在和国外商学院的合作中缺乏自己的独立品牌。我并不是反对中外合作。要打人家的牌子,但是也要有自己的东西。中欧做项目,就一定要做项目经理,请别人来为你配套。这是原则。 我们选择打自己的品牌和那些顶级商学院竞争的道路是很累的,但是终于有了这样好的一个品牌。合作到一定程度,你得把学到的东西转成自己的,怎么转,那就需要一点勇气。我认为现在应该到了要做的时候了,再不做机会要失去了。 问:局限于人才和实际的教育资源限制,中欧曾经奉行彻底的“拿来主义”,从课程设置、师资到教学方法都完全从国外引入。现在中欧却立志于成为一所研究型学院。这两者之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中欧下一步打算花多长时间如何完成这一战略转型?教授是商学院的灵魂,你们是否有信心和世界上其他商学院抢夺这种稀缺资源? 答:这是学校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前几年,学校从无到有,那就实行拿来主义。到现在,基本品牌已有了,什么东西能把学校再往前推呢?就是研究力量。下一个十年,就准备朝这个方向努力。做研究当然要有自己的科研队伍。现在我们已经有35位自己的教授。长期教授会把自己的名誉、地位、利益和学校紧紧绑在一起。 我们学校明显的特点是国际化。我们希望除了长期教授外,总是有一部分访问教授,能把世界各地比较新的不同思路带过来。他们对各个国家情况都有所了解,学生眼界也会比较开阔。中欧有一部分课程今后将还是请来自国外的访问教授来讲授,但有一部分主要的课程以后肯定是自己老师上。 我们希望长期教授的组成,一半是华人,一半是外国人。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找到好教授,教授是全世界的稀缺资源。商学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非常难。 问:未来十年,中欧的目标是进入世界商学院排名前十名。如何达成这一目标?与目前前十大商学院相比,中欧现在有什么优势? 答:我们面对的对手,是世界排名前21位的学校。那些学校的名字,每一所说出来都如雷贯耳。我们和他们相比在某些方面,尤其在研究方面还有差距,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一,我们在中国。在中国做到一流,在世界上肯定有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且这是超常规发展。很多人想不到中国的一所商学院每年可招收550名EMBA。像沃顿和芝加哥这样的商学院,EMBA每年招生规模大概只有70个到100个。 第二,正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好,很多世界知名商学院到中国来寻求合作,我们自然成了他们的合作伙伴。今年年初几个月,是我们学校过去几年中世界著名商学院院长来得最集中的年份。哈佛、INSEAD、沃顿等都来和我们谈合作。我们与哈佛的合作正在按照计划开展,全球CEO课程明年4月份推出。我们和沃顿的合作比较多,比如交换学生、教授合作研究等,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会再开拓,目前意向已经定了,具体做法正在谈。和INSEAD也在谈具体合作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热点问题也吸引了全世界无数的眼球,这也是许多优秀教授纷纷加盟中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中欧对国内MBA考生的吸引力更大。对那些立志在中国发展的考生而言,中欧的优势非常明显,其强大的校友网络是国外商学院在中国无法比拟的。同时,中欧给毕业生提供机会更多的工作。每年来中欧招聘的世界大公司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投行和咨询公司,如摩根士丹利、波士顿咨询公司。从投资回报率来看,中欧的价值就更高了。去年我们的MBA毕业生平均年薪在26万人民币左右,而我们的学费为14.8万人民币,工作第一年就能收回全部成本。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在美国是几乎不可能的。 问:中国是一个正在经济崛起中的国家。我们期待这里能够早日诞生真正伟大的中国商业思想和杰出的商业思想家。在这一过程中,商学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您认为中国的商学院在这方面应该如何努力? 答:中欧是一个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之前传播知识做得很好,现在到了创造知识的时候了。我们要创造和中国有关的商业理念、企业管理思路和思想。中欧的教授,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应当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主。 我们有案例中心,现在已经写了四五十个中国企业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写作思路、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手册完全符合哈佛商学院案例的标准,有中、英文版本,不仅在中国销售,还在全世界销售。欧洲很多商学院都在买我们的案例。 原创管理理论的开发,要有一个相当的阶段。在国外,战略有迈克尔·波特,市场有菲利普·科特勒。这些人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中国的教授要开拓这样的领域,还需要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