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职业发展 > 正文
 

蓝领在膨胀中被隐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13:27 北京现代商报

  中国的蓝领群体人口规模正在迅猛壮大,这几乎已经是一个无需论证的事实。实际上,尽管国有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幅度较大,但非国有制造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明显。而且电脑、空调、彩电、冰箱、手机等大量新型工业最终产品的涌现,蓝领就业的范围已经从“生产线”延伸到了消费过程的售后服务领域。

  蓝领迅速膨胀

  蓝领的就业领域已经超越了制造行业,交通运输、建筑以及农机等领域中所需的技术工人人数在过去几年中是增长最快的。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提供的数字,在这5年中仅载客汽车的增长就至少提供了430万到500万个汽车驾驶员的就业岗位,而这个数字并不包括由此引起的汽车维修等领域就业岗位的增加。

  蓝领被隐形

  毫无疑问,城市中从事蓝领职业的群体规模在迅速膨胀。但非常值得留意的是,同样是在膨胀中的一个社会群体,而且人口规模远远超过白领与中产阶层的蓝领,其社会形象却在被有意无意地隐没了。蓝领的社会形象却仿佛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隐士阶层”,城市人看不到也听不见近在咫尺且日常生活一刻也离不了的蓝领群体。人们不讨论蓝领话题,媒体上没有蓝领话语,各级政府的工作话语体系中也都基本上不出现蓝领的字眼,最要紧的是蓝领群体自身也羞于提及自己的蓝领身份。在目前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心目当中的蓝领是谁?从乡下刚进城还不懂城市规范的民工,以及昔日国家主人今朝人行桥上摆地摊的下岗工人。显然,这是一种社会偏见。

  零点研究集团和深圳飞亚达最新联合发布的《中国新蓝领:一个传统新阶级和他们的消费文化调查报告》,对这样一种存在悬殊对比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展开了有深度的剖析与探究。

  谁隐形了蓝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蓝领群体在规模膨胀中被隐形?具体分析一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原因一:社会结构的改变与社会群体的阶层分化造成了蓝领与弱势群体的联想,以及蓝领与无领界线的混淆。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结构调整的结果越来越明朗。与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打破和重建相伴随的是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个持续的社会阶层分化过程当中,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蓝领群体,其社会角色在误解与偏见当中不断地被人为地忽视、淡化和低调处理。

  蓝领与社会弱势群体的联想,以及与底层平民无领之间界线的模糊,二者的直接后果是,蓝领成为人们在谈论社会福利、平等和社会保障等话题时主要的道义援助对象,转移了人们注意力,而高级技术工人、服务行业工人等新兴蓝领形象则成为了人们的集体视觉盲区。

  原因二:国家教育资源投放中畸形的高等教育偏向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国家干部”到“城市白领”的错位。

  实际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国内的政府部门不缺干部,公司企业不缺白领,社会也不缺靠简单出卖体力的民工,最缺乏的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技术工人。而过去的十几年来,与国家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偏向和人们职业观念中从“国家干部”到“城市白领”职业幻影形成映衬的,是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的衰落,以及由此导致的蓝领职业后备人才的枯竭与整个蓝领群体专业素养的止步不前。这点与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世界工厂”中国转移的历史事实形成悬殊反差。

  同时,国人的职业观念也出现了严重偏向,从零点研究集团历年的职业声望排行来看,城市白领是最被年轻人偏爱的职业,而蓝领则始终在职业排行榜中低走。这种状况多年沉积下来,造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七成以上是蓝领的就业机会,而以后高校扩招时代毕业生为典型的绝对大多数新生劳动力却在纷纷争夺数量相当有限的城市白领就业机会。对高等教育与白领职业的盲目崇拜错误地协同编织了人们对城市白领的“职业幻影”。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中国约一亿进城农民工只有大概9%的人受过技术培训,在制造业中新开工企业不得不只用至少1/3未经过培训而在岗位上学习的不熟练工人。中国已经计划在2010年前培训两亿农民工,在上海、黑龙江等至少8个省市发展蓝领技术工人群体被放在突出位置。其他很多地区的跟进只是时间问题。

  原因三:中国大众媒体的媒体偏见造成白领话语的泛滥和蓝领群体声音的埋没。

  随便看看目前中国各大城市的报摊,尽管不缺乏包含蓝领在内的大众化报刊,但几乎90%以上的报刊杂志在社会群体细分报道中缺乏对蓝领群体职业与生活状态的自觉报道。绝大多数报刊,尤其是杂志,谈论的是白领话题,讲述的是写字楼里白领故事和商务成功人士的话语,没有一个媒体声称自己是聚焦蓝领读者和蓝领面对的社会问题的。与“年轻白领”相比,“青年工人”似乎是一个遥远、荒芜和缥缈的话题。规模膨胀中的蓝领群体于是成为中国媒体上的“沉默大多数”。媒体上的白领话语崇拜把蓝领群体的阅读空间挤缩成为地摊上的“法制报道”和“

纪实文学”,蓝领群体形象与社会角色在主流媒体上被人为地隐形与消失。

  商报记者 杜秀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