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步入压力社会 6成白领正经历心里疲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1:00 中国青年报 | |||||||||
在一个以成功为最高理想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目标已经量化成一系列数字:挣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少钱的车…… 2005年10月17日 本报记者 唐勇林 实习生 张卓
“压力源于人们无法满足的欲望”,多元化的价值观带来人们多元化的欲望和多元化的实现路径。只有拥有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幸福”有了更多的实现路径,人生的压力才会得到释放和缓解。 “我一睁眼就感到压力” 家住北京万泉河路小区的晶晶小姑娘最近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说“压力”这个词儿。晶晶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她每天都背着沉重的书包,手里还拿着水笔、画夹这些上兴趣辅导班的工具去上学。晚上放学回家,每到电视里演心爱的动画片,她都会可怜巴巴地去哀求父母———尽管她非常清楚这样“过分”的要求家里人肯定不会答应,因为老师“发明”的那么多的作业总让她写也写不完。“我现在压力可大啦!”一脸稚气的她,总是希望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不用写作业,想看什么电视就看什么电视了。 晶晶也许不知道,她那“想看什么电视就看什么电视”的父亲,压力比她更大。作为中关村一家小软件公司的老板,白兵3年前在北京买了房子、车子。他现在每天早晨七点上班,晚上七点下班,“十一”也没有一天休息。“压力来自哪儿?”他苦笑,“我觉得我一踩油门就有压力!油就是钱啊!花了就得玩命去赚。没有压力的时候?可能也就我上大学那会儿吧。”十几年前毕业的白兵,曾经是一名诗人和校园歌手。 对于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大四学生小赵来说,白兵记忆中的那种闲情逸致的大学生活已经体会不到了。她从抽屉中翻出一摞证书,颇有点儿自嘲地说:“这就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财富了。”大学3年多,小赵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考级、考证,就连谈恋爱也是忙里偷闲。“这些东西也不知道有用没用。反正大家都在考,你要不考就落后了。”小赵最近又决定复习考研,报考的是热门专业,录取比例1∶9。“我现在一睁眼就感到压力。”她不敢想像考研失败后的情境:回老家?在京漂荡?还是继续考下去? 每个人都活在压力下 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晶晶、白兵还是小赵,似乎都已不是特例。 2004年暑假,青岛市少工委面向全市少先队员开展的一项“说说心里话”活动中,有四成孩子的“心里话”是感到自己的学习压力沉重。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2004年对该市1200名在职及在校青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七成青年人觉得自己面临的压力很大,这些压力已经给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5月一项有1129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在年轻人当中,66.5%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尤其是学生比其他人压力更大。 零点调查公司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41.1%的白领认为自己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们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今年5月,《首都医药》杂志和精神专科医院共同对北京市200多名国家机关处级、企业部门主管以上中年领导干部进行了定向精神健康检查,结果发现近一半的干部压力大,存在精神不健康倾向。 新浪网今年9月一项17858名IT界人士参与的调查中,64.5%的人表示压力很大。 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 而在10月10日第1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来自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 这说明,任何一个群体———从南到北,从中年到青年再到儿童,从白领到教师,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都在承受着来自社会、单位和家庭各种各样的压力。这种压力或大或小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甚至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在生于60年代的林女士的记忆中,十几年前的生活不是这样的。“我记得那时候也不是很富裕,但是活得很轻松,至少每个人都有点儿小爱好,有自己的业余生活。下班之后,养点儿花花草草,弹个琴钓个鱼唱个曲票个友什么的,那时候谈恋爱还兴‘轧马路’,现在谁还有闲心做这个呀!大街上除了匆匆赶路的,就剩下卖光碟发小广告的了。”一个也许可以佐证林女士观点的事实是,在80年代,一本叫做《八小时之外》的杂志月发行量最高曾经达到数百万份。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路路教授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而转型期的中国,也由此步入一个压力社会。 再坏的规范也比没规范好 李路路分析,造成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感到压力骤增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规范的缺失。所谓规范,他解释说,并不是指法律法规如何完善,而是指对于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流动,人们应有一个良性的预期和把握。在转型期间,旧有的计划经济体系迅速崩溃,新的市场经济又未完善。人们在被抛向市场、失去保障的同时,又获得了空前的机会———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突然跌入赤贫。人们对自己在社会层级中的流动,越来越不能自主、难以把握。 “在转型社会,一件事情可以做成什么样子已经没有规则了。”李路路认为,目前社会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跳跃的机会结构。在这个机会结构中,似乎什么都是可能的。“如果机遇足够好,也许你就是明天的陈天桥或者李彦宏。”这些梦幻一般的财富新贵的故事,让人们追求财富的激情和欲望空前膨胀。这种巨大的可能性让人们不再安于现状,人们很少想“我就应该得到这些”,而更多地在想“我为什么没有得到那些”。 一些人惟恐没有抓住上升的机会,另外一些人则小心翼翼生怕被社会甩掉,成为市场中的失败者。“一个再坏的规范也比没有规范好。”李路路说,当人们对于未来,无论向好的或者不好的方向发展,都难有一个预期时,他们所感受到的焦虑和压力可想而知。 压力源于无止境的欲望 人们普遍感到压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李路路认为,在于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在一个以成功为最高理想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目标已经量化成一系列数字:挣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少钱的车……而没有另外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另外一种精神上释放和解脱的渠道。人们羞于平凡,更难将其当作一种幸福来享受。———绝大多数的烦恼、压力便来源于此。 “你不鼓励人们去挣钱,自然有人想挣钱;你不鼓励人们去成功,自然有人想成功。”李路路认为,社会应该尊敬那些成功者和财富创造者,但同时也应该给予人们过另外一种生活的尊严。“压力源于人们无法满足的欲望”,多元化的价值观带来人们多元化的欲望和多元化的实现路径。只有拥有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幸福”有了更多的实现路径,人生的压力才会得到释放和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