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减员,今天在许多企业的班组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后遗症,导致班组生产管理无序,关键岗位空缺,员工顾此失彼,班组长指挥措手不及。这种尴尬局面始料未及
岗位空缺替补难觅
近日,重庆煤炭集团松藻煤电公司发电厂面临这样的尴尬:环保科因一名化验员突然调走,竟造成科室从未有过的工作被动和人员情绪上的不稳定,因为这名化验员是全厂惟一的油分析、配药熟练工。她走后,这个岗位便没人接替,但工作却一日不能耽搁,无奈之下,科长祝平临时当起了老师,紧急抽调一名分析工进行一个月急训,让其勉强顶岗补缺。
几年前,为解救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的企业,跟许多单位一样,发电厂也把减人提效当成了压缩成本、节省开支的尚方宝剑,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原编制为10人的环保科分析班,被高度缩减到如今的4人。然而,落后的机械设备和低下的技术水平却跟裁减后的人员不相匹配,“一个萝卜数个坑”、一人身兼数职的工作状态,常使班组陷入岗位人手紧缺、员工顾此失彼、班组长指挥措手不及的尴尬局面,倘若关键技术岗位的员工生病请假或有其它变故,班组工作就像被釜底抽了薪,要手忙脚乱好一阵子才能勉强应付过难关。
在这种情况下,发电厂曾大张旗鼓地发出号召,鼓励员工争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多学几手,以备随时能顶岗。然而,这一良好初衷却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因为整日处在忙忙碌碌、“眉毛胡子一把抓”状态中的员工,能对付眼前工作、保住正常工作质量就已感举步维艰,对自己的责任田都自顾不暇,哪还有功夫去“偷师学艺”?对此,一些员工纷纷说:我们很想学自己岗位以外的东西,可真是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啊!
据电厂人力资源部门反映,近几年,企业招工名额少,新员工补充有限。自1998年二期上马时进了一批技校生至今,只陆续接收了寥寥几名大中专毕业生,一直没有相当数量的新人进入,员工队伍逐渐老化。如今,三班倒运行工连轴转,遇到有人生病请假或调动离职,其他人就要放弃休息顶岗;检修工经常加班加点抢修设备,补休有名无实,感觉十分疲劳。
对班组中出现的岗多人少、关键岗位员工缺少后援的现状,环保科科长祝平深有感触地说:平时不储备,临时抓壮丁,就像缺乏援兵的部队,没有候补的球队,底气不足,战斗力削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文/肖 静 图/汤昌禄)
后备员工不足导致后患
在足球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判断一支球队是否优秀、是否有持久力?无需看它的主力队员如何优秀,只需看它的替补队伍是何状态就足矣。可见,替补人员的优秀及充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团队的长足发展!一个球队是如此,一个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势头,是否能在今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应该能从其储备队伍状态看出端倪。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一个企业而言,员工的流动更迭、新老交替是不可悖逆的自然法则,如果要想使企业这个大营盘坚固持久,那么,就必须确保上面人力资源的流动不断。然而,目前,我国各地企业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才紧缺甚至是员工紧缺的现状,班组中有的岗位后继无人、一人顶多岗、关键岗位员工连轴转、临时雇人顶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残次品增多、设备事故率增多、人身伤亡事故上升,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缺乏战略性的员工储备、现有员工不能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人力资源与公司发展脱节,这是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企业的常见病。企业发展壮大需要不断引进新思想、新方法,补充发展后劲,如果没有一定的后备力量,那么,就难以形成合理的员工人才梯队,企业将很难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战略性的员工储备,就是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通过有预见性的招聘、培训和岗位培养锻炼等一系列措施,使员工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组织扩张的要求。目前,这种未雨绸缪式的员工储备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许多企业认同,然而能真正建立员工储备库、创建员工储备机制、有计划地实施人才储备的企业却不多,有的企业,宁肯临时花大钱雇人解决企业岗位之需,也不肯去认真筹划后备员工的储备,结果就在这方面吃了苦头。东莞一家规模较大的制鞋企业负责人在这方面就感触良多,他说:近年来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公司的各种资源被利用到了极限,市场营销、产品开发、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的人力资源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管理层明显感到在用人上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公司发展后劲不足,发展速度趋于下降……
由此可见,建立一套完善的员工储备机制,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必然选择。后备员工可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经培训考试合格后,进入后备员工储备库;还可通过自我造血内部调配。企业可以打造培养员工的平台,让员工大胆尝试轮岗交换,鼓励员工取长补短、互相切磋,倡导技不压身、工种有别、技术无界的观念,引导员工通过不懈钻研、勤学苦练,成为“万精油”、“多面手”,这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有备无患的明智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