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职业发展 > 正文
 

就业压力引起心理恐慌 80后的出路在哪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10:14 中国青年报

  尽管还怀揣着天之骄子的梦想,但“80后”的就业状况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已经完全不同了。专家们认为,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定位改变,是“80后”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我对未来,尤其是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感到迷惑和恐慌。”谈到就业,正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马小伟眼里充满了无奈。

  回想起大四毕业的那段日子,马小伟丝毫没有出身名校的优越,“感觉特别后怕”。

  “那时候经常半夜3点都睡不着,整个大四学生的宿舍楼半夜还在放音乐,没有人出来干涉,大家可能都在宣泄吧。”马小伟说,那个时候的他为前途忧心忡忡,一是害怕考不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另一方面是害怕考研而耽搁了找工作。

  “现在虽然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焦虑。”马小伟说,由于背了块“清华”的牌子,在父母和朋友眼里,都认定他铁定能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但说实话,他自己心里并没有底。

  今年毕业的牛传坤,曾担任沈阳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学生会主席,回想毕业前的求职之路,他依然“心有余悸”。

  “我们学校的招聘会比较少,也少有含金量高的企业。我经常跑招聘会,几百个展位,成千上万的人……一场场下来,挤得头昏脑胀,但不敢早回来,怕人问啊。基本上很少有收获。最难受的时候只好一个人躺在床上落泪。”

  在过去的两周里,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长沙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多所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记者了解发现,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优秀分子;无论是否已找到工作,毕业的时候大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甚至有蔓延到大一甚至是高中阶段的趋势。

  就业压力引起心理恐慌

  8月3日~7日,本刊与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推出了针对就业引发心理压力的调查,共有1431人参与调查,结果发现,92.94%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而77.5%的学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间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2001年,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这组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就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心头。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庞大,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恐慌。

  某媒体不久前的一则报道说,最近在北京海淀区清河附近出现了一条“半仙街”,即将毕业的不少学子纷纷到这里请“半仙”为自己“指点迷津”,“半仙”们的生意一度兴隆。在学校里面流行的“扑克算命决定职业”、“星座决定你前程”的游戏更是让许多毕业生尤其是女生津津乐道。“没有面试、没有机会,空虚郁闷的时候算算,感觉有的还很准。”2004年毕业于湖南理工大学的陈喻说,算命成了她排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而同时,五花八门、前所未有的就业手段出现在了“80后”大学生中。求职招聘中的奇怪现象也纷纷被披露:某女大学生在多次求职不成的情况下以媚人的低胸照吸引企业的注意力,某地人才市场上出现企业要求女毕业生应聘必须搭配一名优秀男生的“拉郎配”,大学冷门院系热衷于“讨好”企业需要而“改名”……

  现实的压力也使毕业生透不过气来。来自农村的金廷满谈到自己的就业期望,还是比较务实,但他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我家那边就出了我这么个研究生,实在是被亲戚朋友赋予了很多过头的期望,总以为我会发大财,有时被说得很不好意思,他们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艰辛,但我又能说什么呢!”

  今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杨先生,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期望值是月薪至少四五千元并解决户口,但是面试了很多家单位都不行,“现在虽然有工作了,但不是很好,户口也没有解决,和刚开始的想法差别很大”。

  在本刊与新浪网联合推出的调查中,56.95%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是“扩招带来了庞大的就业大军”,55.97%的受访者认为是“现实与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

  教育机构应给予毕业生心理帮助

  针对“80后”大学生种种“就业恐慌”的表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力教授认为,“就业恐慌”主要来自找工作时的茫然无措,平常没什么职业规划,一有就业的机会,也不看是什么要求就一哄而上,同时找工作四处撒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沈阳市人才中心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6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这份调查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只有13%,有目标但不明确的占到25%,而没有明确目标的达到了62%。

  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沈阳市人才中心主任孟庆伟说,很多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应聘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以至于出现了部分学生有就业恐慌的表现。

  孟庆伟说,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孟庆伟说,职业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张剑副教授认为,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大都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活动中,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这部分学生就业时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教育机构应该给大学生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或帮助,同时,张剑认为,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恐慌”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现象”。

  “80后”的出路在哪儿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郗杰英研究员指出:“当我们谈论‘80后’就业难的问题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当大学生为找工作而到处奔波的时候,大量的中小企业或一些基层单位,也在为难以找到大学生而发愁。”

  因为工作关系,郗杰英经常到基层调研,他告诉记者,经常有基层的负责人向他表示,“大学生来多少,我们要多少”,但一些县城每年考上大学的有几十到几百人,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回去工作呢?

  “需要的地方没人去,而大城市、大公司、大单位,又非常难进。”郗杰英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因为大学生总量多了。目前中国的大学生整体上还属于“短缺的”,因此,郗杰英认为,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对郗杰英的这一观点,朱力很认同。他认为,就业难表面和大学生“扩招”有关,但根本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朱力认为,大学生有就业难或“就业恐慌”的现象,不要一味埋怨社会,大学生也要反思“自己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怎么在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之间衔接起来,这非常重要。 本报记者 魏和平 实习生 罗娟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