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券商 > 正文

功过薛荣年 一切荣耀或将戛然而止

http://www.sina.com.cn  2013年05月14日 02:5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程林

  2011年底,薛荣年离开工作11年的平安证券,转投华林证券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大权独揽时,不会料到有今时的结局。

  2013年5月1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万福生科虚假陈述案的处罚,作为平安证券原保荐业务负责人,薛荣年被处以30万元罚款,撤销证券从业资格。这意味着,或许在今后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作为公司高管的薛荣年将离开证券业。

  一年前,记者写下《薛荣年悄然入主华林证券 不留下平安一片纸》,而一年后的今天,尽管引入了庞大的保荐人团队,但受限于内外因素,华林证券在首发(IPO)业务上依然寸功未建,高管团队由于证监会的处罚面临分崩离析的威胁,薛荣年又何尝为华林留下一片纸?

  正如一枚硬币有着正反两面,薛荣年给市场留下的,既有多年勤奋带来的个人奋斗史,也有着带领平安投行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投行翘楚的光辉岁月。与此同时,由于他管理风格激进粗放,也给市场留下了若干粗制滥造的不良案例,最终万福生科造假案的爆发给其沉重一击。这些功与过、是与非、罪与罚,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相伴相随,又何尝不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

  去年,在记者上述文章刊发后,得到了包括平安、其他投行及薛荣年本人的反馈、评论以及抱怨。有意思的是,不少投行人士表示,看到该文章觉得薛荣年很有魄力和个人魅力,愿意投奔其旗下为之效力。

  确实,与传统券商高管不同,薛荣年特立独行,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他出生于安徽农家,少年时,“到城里给别人捡拖鞋”是他母亲给他从小制订的奋斗目标,这也成了他的第一个人生目标。为此,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他现在每天只睡5个小时左右可能是那时养成的习惯。

  其后,他35岁时放弃“铁饭碗”——离开安徽财政厅,加入平安。之后,他在平安站住脚,并带领这家当年的小券商一路狂飙,该公司2010年、2011年承销的IPO家数连续夺冠。这些人生轨迹,不正符合贫寒子弟逆袭的路线?

  繁华每到尽头,就是孤寂和别离。胜景山河事件的爆发、平安集团对保代薪酬的约束以及对薛荣年进行权力制约,最终导致薛荣年2011年年底出走华林证券。大量的平安证券投行骨干也追随而去。

  薛荣年的目标是在华林证券复制投行模式,董事长与CEO大权在手,昔日的骨干卷土重来,一切似乎尽在掌握。可惜,时代已经不同。证监会一系列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经清晰,那就是信息披露的透明、全面以及财务报表的真实,以及对中介职责的归位,对虚假陈述的打击。平安原有模式,那种大规模、流程化、快速高效、粗放激进的投行模式曾在此前市场环境中取得巨大成功。但可以预见的是,过去赖以成功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监管环境和市场氛围了。

  时代在变,过去成功的因,可能便是今后失败的果。随着新股改革的推进、IPO堰塞湖带来的审核暂缓,华林那些花费巨资引入的保代们,成为始料未及的负担。

  而在此时,华林证券的短板开始显现。华林证券前身为江门证券,实际控制人为广东紫金人林立(立业集团老板)。我们可以看到,华林证券的历史,就是一部试图复制其他成功券商商业模式的历史,立业集团苦守华林10年,从当年招揽张国庆旧部,人称“小君安”,到后来招来国信证券旧部段文清、李华强,建立“小国信”,而后发展到现在的“小平安”。10年间费尽苦心、引进各种高端人才,至今未见成效,岂是偶然?

  在功成名就之时,人们习惯高估自己。但是,在中国,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成功,往往不是较大程度依靠高管的个人能力甚至团队价值。恰恰相反,股东实力、公司资源、地理因素、内部机构架设,甚至包括公关实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短板,在关键时刻,带来的代价都极其沉重。

  薛荣年何去何从?在最近华林发布的2012年年度工作报告中,他表示:“2013年华林一定会更加强大,用公司的强大来鼓励自己,也鼓励大家;鞭策自己,也鞭策大家。知易行难,尽管知道容易但行动很难,但我一定要和大家做到知行合一。”在过去的投行时光里,他给业界带来冲击、震撼和话题,他的勤奋、努力和个人号召力有目共睹,而由于项目管理的激进粗放给市场带来的伤害也同样有目共睹。但所有这一切,或许都将戛然而止。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