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薛荣年将任华林证券董事长 诺升职加薪招揽旧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8日 03:40  证券时报网
原平安证券总经理薛荣年 原平安证券总经理薛荣年

  ●在过去几年里,薛荣年统管下的平安证券(微博)投行,在业内打下了大片江山,但由于项目审核的粗放式管理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薛荣年非常勤奋,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诸如,为了能获得客户的认同,整整三个月“同居一室、形影不离”,有家不敢回、有司不能归;为了揽一个项目,他在一个关键人的家门口守候了5个多小时。

  证券时报记者 程林

  尽管对外仍声称自己在国外进修,但平安证券原总经理薛荣年已悄然进驻华林证券。据证券时报记者从多方了解,薛荣年目前已开始在华林证券工作,他的新职位,与外界此前猜测不同,将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在过去几年,薛荣年统管下的平安证券投行,在业内打下了大片江山,然而由于项目审核的粗放也产生了诸如胜景山河案例等一系列问题。那么,他统辖下的华林证券将以何种风格出现,引人关注。同时,华林证券近日与平安证券就人员挖角上的激烈冲突也使薛荣年的复出具有别样的意味。

  不留下平安一片纸

  据了解,华林证券未来的核心管理层将有一位董事长、一位首席执行官(CEO)和一位总裁。除董事长由薛荣年出任外,该公司CEO将有望由平安证券人力资源部原总经理张晓芳担任,而总裁职位则静待另一位来自平安证券业务层面的高管。据悉,薛荣年之所以选择华林证券,与离开平安证券的张晓芳当时引荐不无关系,因此这一系列安排颇具意味。

  极具个人魅力的薛荣年正在大举招揽平安证券旧部,据传其口号是“不留下平安一片纸”,只要是平安证券的员工华林证券基本都接收,并许诺升职加薪。这一点引起了平安证券高管甚至平安集团高管的强烈不满,平安高管已多次向深圳证监局投诉不正当竞争,而折射在双方激烈冲突之外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

  有业内资深人士如是点评,客观地看,包括薛荣年在内的平安证券旧部在平安工作10年有余,从业务骨干逐渐成长为平安证券高管,这里面既有个人能力的因素,客观上也积累了对公司的感情。在离职之后的这种情绪宣泄,是爱还是恨外界也难以分清。

  2011年9月初,平安证券投行人事大动荡,保代成群出走,且大量保代集体投奔华林证券。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目前,华林证券注册保代增至27人,其中有21人是自2011年9月起从平安证券陆续转投而来。这21人中,包括龚寒汀、杨新军、方向生等原平安证券的老将,也包括2011年8月24日刚成为注册保代的张兴旺。据了解,还有一批原平安证券保代已投奔华林证券,只是尚未变更登记。

  据了解,目前华林证券投行业务5位主要负责人为,陈新军担任投行一部总经理,方红华担任投行部执行总经理,方向生担任投行事业部董事总经理,封江涛担任投行部执行总经理,龚寒汀担任华林证券副总裁兼投行事业部总经理、主管华林整个投行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这5位投行业务负责人全部来自平安证券。

  此外,平安证券经纪业务部门原负责人贺志华在内的经纪业务领域的多位重量级人物也投奔华林证券,贺志华出任华林证券副总裁,主管经纪业务。

  平安投行动荡不安

  有消息指出,在本轮人事动荡前,平安证券投行部员工近330名,现在投行部员工数量已降至220名左右,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投行部员工离职率近1/3。这一趋势尚未放缓,近日来平安证券各部门人员仍在不断流失,而且集中在一个去处——华林证券。

  这些现象不可避免让外界产生以下联想,为何如此多的业务人员要决绝地离开平安证券,为什么他们都愿意投奔华林证券?

  外界将平安投行的人事动荡归结为文化问题,认为是保险文化与券商文化的冲突,但这种看法并不被投行内部员工认同。“平安证券投行从极低处做到全国第一,说明保险文化与证券文化没冲突,这是人的问题,而非文化问题。”一位平安证券原员工如此评价。

  据透露,平安集团高层对平安证券投行部的高薪现象不满。2010年,我国有6位年薪超过3000万元的保荐代表人,其中平安证券占了3席。而在平安集团内部,一个中层干部的年薪也不过20万元~30万元,仅相当于平安证券投行部普通员工的收入。

  2010年平安证券拿下38单新股主承销,保荐收入近20亿元。但在那一年,平安集团在井冈山开会,讨论平安证券投行降薪问题,开始实施保代奖金发放“721政策”,签字费对半砍,大幅削减投行工资,这是平安投行后来出现人事动荡的最大导火索。

  一位平安原员工认为,“作为中型券商,平安证券投行部待遇只能说是行业中等水平,其市场化水平不如招商、国信等市场化券商。”以3000万年薪的保代为例,获得如此高收入的原因是当年做了5个新股项目。但对于平安集团而言,自有一套薪酬体系,平安集团整体利润近200亿,平安证券只占5%。平安证券的投行业务虽然突出,但对整个集团贡献有限,却冲击了整体的薪酬体系。

  而在平安集团内部,业务过于突出似乎更易引起冲突和制衡。有原员工举例说,平安集团某保险部门业务做大后,被一分为三,最后也逐渐平淡。而就以平安证券投行来说,在业务突飞猛进之后,也被分割为三个部门,分别涉及业务制作、风险控制、发行等领域。似乎任何一个业务做大,就会受到制约而归于平淡。

  2010年和2011年,平安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承销家数连续夺冠。而今年前3个月平安证券仅发行了4单,行业排名下滑至第5,就项目申报情况看,该公司只有6单在审。受人事大幅变动影响,平安投行新立项项目非常少。由此看来,在未来两年内,该公司投行市场排名将不容乐观,而对于投行业务人员来说,来自投行项目的提成是其年终奖的主要构成。

  “未来预期收入下降、发展平台受限、公司文化不适应。”一位平安证券原员工表示,这就是平安证券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所在。

  争议薛荣年

  提及平安证券抑或华林证券,不可避免提到一个人——薛荣年。

  薛荣年起于草根,学历也不惊人。他出身农村,据说少时第一个目标是“到城里给别人捡拖鞋”,他走出农门,成为原铜陵财经专科学校85届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后辞职只身一人进入平安证券。其后经历为,2006年薛荣年成为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行委员会委员,2008年~2010年担任证监会第一、二、三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委员,并于2008年起担任平安证券总裁,主管平安证券投行业务。在他带领下,平安证券投行业务迅速崛起,市场份额近几年一直名列前茅,投行业务收入成为平安证券最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12月30日,在平安证券工作11年的薛荣年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

  与传统带有国企特点的券商高管不同,薛荣年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他非常勤奋,围绕他的故事也很多:为了拉近和一个预审员的关系,他大年初二赶到上海去拜年,硬等了三天才感动了对方;为了能获得客户的认同,整整三个月“同居一室、形影不离”,有家不敢回、有司不能归;为了获得公司领导的信任与支持,在连续三天两夜赶材料没合眼的情况下陪着上黄山,以至于昏倒在上山途中;为了揽一个项目,在一个关键人的家门口守候了5个多小时——11年的风风雨雨,薛荣年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与艰辛,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与泪水,忍受了太多的冷遇与屈辱,同时也收获了太多的成功与喜悦。

  据说,薛荣年能记住每个下属的面貌和名字,对于一个拥有数千人的大公司来说,能做到此点相当不易。不少平安投行员工至今还记得接受薛荣年面试的场景,是他给了新出校门的员工全新的空间和机会。

  但是,薛荣年带领下的原投行业务模式也屡遭诟病,出于对规模、排名的偏好而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去两年,平安证券承做的新股上市项目虽然很多,但项目的业绩变脸率也很高。胜景山河出事只是其中一例,还有不少项目在预申报阶段即被打回。这背后反映的是公司内部控制不力、过于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的严重问题。业务发展速度和公司形象何者为大,是一个现实且艰难的选择。如果其在华林证券仍然沿用此模式,效果如何将难以预料。

  与此同时,华林证券的现实情况似乎不是很乐观。Wind数据显示,2011年,华林证券营业收入为5.5亿元,同比下滑19.96%;实现净利润2001万元,同比下滑80.87%。在56家公布年报的非上市券商中,华林证券净利润排名倒数第12。

  支撑一个团队做大的基础始终是业绩,维系员工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项目收入,华林的品牌和资源能否支持投行业务做大,以容纳如此庞大的一个团队,摆在薛荣年面前的,似乎是一条严峻、挑战极高的路。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