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产经 > 正文

邵逸夫一生都在开疆拓土 面对内地市场束手无策

  邵逸夫一生都在“开疆拓土”,但面对中国内地市场几乎束手无策。令他或可瞑目的是,形势正在起变化

  《中国企业家》2014年第2期封面图

《中国企业家》2014年第2期封面图

 

  文_本刊记者 赵芃邹玲编辑_萧三匝

  “大醉侠(1966)春江花月夜(1966)英雄无泪(1980),老夫子(1976年)烽火万里情(1966)城市之光(1984)”,这是《中国企业家》以邵氏六部经典影片串成的送给邵逸夫先生的一副挽联。

  1月7日早晨6时55分,邵逸夫于家人陪伴下在香港清水湾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9日下午,他的遗体运抵香港殡仪馆,亲友和TVB高层陆续前往吊唁。次日上午,董建华、曾荫权两任前香港特首也前往致祭。整个过程一直有大批媒体蹲守拍摄。10日上午11时20分左右,载有邵遗体的灵车从殡仪馆侧面的地下车库开出,媒体迅速涌上,将镜头贴在车玻璃上向内侧猛按了一通快门。殡仪馆地处闹市,周边车流繁杂,警察开道才使灵车顺利离开,紧接着工作人员将写有Run Run Shaw的花环搬出。

  殡仪馆每天有近10个葬礼举行,若非有闪光灯一片,邵逸夫葬礼与其他逝者并无差别。这位跨世纪影视大亨的一生,简单收场。

  他逝世次日,一位80年代为邵氏工作过的老员工带《中国企业家》记者来到清水湾那栋邵氏兄弟的Shaw House,灰色外墙早已斑驳发白,裂缝随着时间蔓延。没有人气的房子老得更快,为了节省打理开销,这个区域大门紧锁,只有楼上的“邵氏”二字和“SB”标志显得更清晰。该员工告诉记者,后花园有一座红色大理石碑,上面没有刻字,但大家都知道那是邵老板埋的生基,为骗过阎王再多给他一条命,虽然时间总是人最后一个对手,但邵逸夫某种意义上已打败了时间。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邵逸夫曾一天看9部电影,而他在台下的故事,比银幕上的更精彩。他一生多次冒险:远赴南洋单枪匹马建立自己的影业帝国,也曾去美国只身闯荡好莱坞;有一次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大海上飘泊了一夜才获救,其坚韧如同和孟加拉虎一起漂流的少年派。

  他的一生就是这个大时代的缩影:在仅仅有700余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香港,他创造的港式电影和电视剧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华人。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闻名于世的慈善家,美国为其表彰,英国为其封爵,中国为其冠名。即使他身后的邵氏帝国也进入黄昏,内地星罗棋布的逸夫楼与“要不要吃面”之类的经典台词却不会随风飘逝。

  接下来,你会看到TVB艰难开拓内地业务的故事,以及邵逸夫作为电影界的亨利·福特鲜为人知的一面。

  上篇

  TVB漂流记

  邵逸夫征服了香港乃至整个东南亚影视市场,甚至在美国电影史上也有彪炳战绩,但有一片土地,他从未真正到达。如果说他一生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恐怕跟所有传媒大亨的遗憾一样——中国内地市场,与他始终隔海相望。

  邵逸夫生前,在内地所做慈善事业远远超出他获得的商业回报。他为上千所学校捐建了“逸夫楼”,年轻人称他为当之无愧的“楼主”,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所统帅的TVB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拓展内地业务,却在20余年来从未真正“开疆拓土”。一位TVB资深编剧对《中国企业家》说:“TVB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内地。”

  但就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形势正在起变化。

  邵氏很早就有全球化扩张野心,也为此付出过行动,但独独在中国大陆表现平平,个中原因,颇为复杂。

  “中国政府对于境外电视落地要求非常严格,TVB这些年来在大陆主要从事版权销售和发行等业务,对于内容制作和广告经营等核心业务很少介入。”华策影视副总经理余海燕透露。作为TVB在大陆最早合作伙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华策影视引入了TVB经典剧集,如《宠物情缘》、《笑傲江湖》、《雪山飞狐》等,而TVB从一开始进入大陆就主要通过地面频道发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电视台非黄金档播出,这使得邵逸夫一直对在大陆扩张格外谨慎。

  从2001年开始,TVB开始借央视渗入内地,这是邵逸夫谋划许久的构想。这一年年中,央视所属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邵逸夫的电视广播公司签订协议,后者将央视第4套节目与TVB及电影台等5套节目捆绑在一起,利用自己租用的卫星发往海外,使央视节目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落地。礼尚往来,央视要为邵氏节目在内地的播放提供渠道。这也成为日后TVB跟其它地方电视台合作的惯用模式。

  随着香港和内地各项贸易合作日益紧密,TVB与内地合作越来越广泛。在CIPA协议签订后,香港和内地合拍电视剧,已经可以视同国产剧对待。2006年播出的TVB与内地合拍电视剧《争霸传奇》,以及2007年TVB与央视合拍的电视剧《岁月风云》就登上了内地电视台晚八点收视黄金档。不过,香港与内地电视台的综艺类晚会节目合作并没有放开,比如在2007年和2008年TVB与湖南卫视合办的《舞动奇迹》栏目,就经历过漫长的审批过程。直到现在,TVB跟内地电视台合办的节目,只能出现特邀嘉宾或明星,并且有严格的人数限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单独的栏目。

  TVB进入内地最大障碍,是不能像它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那样,拥有自己的频道。因此只能采取与内地诸多合作伙伴形成松散合作关系,在逐渐开放的市场和政策壁垒之间求生存。

  邵逸夫曾几次试图通过“曲线救国”方式进入内地。

  2005年2月,广电总局颁发了有关境外频道在内地落地《办法》,规定申请在内地落地的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必须具有在“本国(地区)电视媒体综合实力及收视率排名前三名的实力;具备与本国(地区)电视台‘互惠互利’合作实力,承诺并积极协助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在境外落地。”为争取达到落地条件,TVB打破过往在黄金时段只播自制剧传统,购买播放多部优质国产剧。TVB还历年举办、播放回归晚会、国庆晚会,并安排海外各频道平台播放。它还开设了TVB8与星河频道,以TVB庞大资源营运两条娱乐资讯及戏剧频道,全日24小时普通话广播,获得了在广电总局境内“三星或以上级别酒店和涉外单位”有条件落地的许可。

  “由于只能在三星级酒店收看,传播效果有限,广告收入也不高,绝不可能令TVB满意。”一名曾经在MTV中国区工作过的员工告诉记者。1995年,维亚康姆媒体集团旗下MTV就通过与大陆电视台开展节目交换形式进入中国,并与大陆多个电视台合办节目,最终拿到广东省有线电视网落地资格,才得以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

  2004年,TVB也获得在广东落地权,其节目得以在该省9个城市有线电视播放,但由于各种限制,业务一直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尽管在香港一家独大、叱咤风云,TVB始终难以在中国内地尽情发挥其商业价值,反而因为与央视合作密切而招致“CCTVB”的嘲讽。与TVB合作长达十余年的余海燕表示,虽然TVB剧集在内地拥有广泛影响力,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但从商业上来说,来自内地市场的收入在TVB海外业务中甚至不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地。

  TVB201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在总计21亿港元的营业收入中,中国内地市场收入仅为0.85亿港元,占比不到5%,远不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甚至北美。

  邵逸夫会甘心只做内地市场的看客吗?借助他在内地的合伙人,TVB迎来了转机。

  2012年8月8日,上海翡翠东方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翡翠东方或TVBC)正式成立,并全面运营TVB在中国内地的所有业务。TVBC是由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以及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共同合资成立,其中TVB为大股东,占股55%,此举意味着TVB全面进军内地业务的开始。

  这背后站着一个神秘人物的身影,他就是曾经帮助默多克打开中国大门的人——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董事长黎瑞刚(相关故事可参阅本刊2013年17期封面报道《好莱坞的中国合伙人》)。

  黎瑞刚曾任SMG总裁十多年,一手主导了SMG改革,被上海传媒界尊称为“黎叔”,而SMG跟TVB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合作。彼时,邵逸夫、方逸华夫妇便开始支持SMG主办的上海电视节。上海地区拥有TVB港剧最大收视人群,SMG一直是TVB电视内容在内地市场最大买家,也长年帮助TVB拓展内地其它市场。SMG不仅跟TVB合拍过《摘星之旅》等电视剧,旗下五岸传播公司也曾经是TVB大陆业务独家代理商。

  除了业务往来,邵逸夫夫妇跟黎瑞刚更有“同乡情谊”。邵逸夫之父一直在上海经商,邵本人即生于上海,并在上海长大。方逸华也出生在上海,至今仍会说流利的上海话。

  黎瑞刚与方逸华打交道最多,他说,“2011年前,我常去方姐办公室看望她。她办公桌上,乃至地毯上都堆满了文件,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仍然事无巨细,管理着庞大的传媒产业。我也多次参与他们的高管会议,介绍内地传媒发展动态和政策,她都认真倾听,并不断提问。每次看望她,她都安排我在邵先生的办公室里会谈。邵先生的办公室窗外是清水湾一片清秀的山岭,桌上放着几幅邵先生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这么多年来,方姐主持着TVB的管理运营,自己一直在一个狭小办公室办公,不愿搬进邵先生的办公室。她常常喜欢对我说的一句话是,‘我是邵先生的学生’。”

  据接近邵氏夫妇的人士透露,方逸华看中黎瑞刚的勤奋和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TVB高层、总监等也对黎瑞刚非常认同。十余年中,黎瑞刚熟识TVB上上下下,也几乎是TVB内地合作伙伴的不二人选。

  这并不是合作故事的全部,本刊从接近邵氏的人士处获知,双方合作本来可以有另一种可能性。

  2011年1月26日,TVB发布公告,大股东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将拥有的26%的TVB股权出售,买家是德祥企业董事局主席陈国强、HTC董事长王雪红以及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下称普罗维登斯)所组成的财团,交易金额高达86亿港元。

  这一消息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进入新千年后,邵逸夫年事已高,而两个儿子也都不愿接手TVB经营,邵氏寻找过多次出售机会,但陈国强和王雪红从未出现在购买者名单之上。

  2006年,曾传央视有收购TVB的意向。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CCTV下属公司确有此意,但囿于体制,CCTV几无可能收购TVB。两年后,碧桂园主席杨国强对TVB有意,愿出价百亿收购,但那一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杨迫于融资压力,收购案最终流产。

  当年杨国强决意收购TVB时曾多次与黎瑞刚会面,其所看重的正是SMG背后代表的“内地故事”。但还是由于政策限制,SMG几乎没有收购一家香港电视台的可能。

  到了2010年,黎瑞刚突破电视体制天花板,成立华人文化产业基金(CMC),并宣布将控股星空卫视普通话频道、星空国际频道、Channel V音乐频道,以及星空华语电影片库业务。在入股星空卫视以后,他又通过引进海外版权做了《中国达人秀》,通过星空在台湾落地。

  对于邵氏夫妇来说,出售TVB股权是迟早的事,但他们又不愿意卖给香港本地富豪,宁愿卖给远一点的投资方。黎瑞刚作为TVB最大合作伙伴,也是传统电视行业中少数既懂体制又深谙市场运作规则的管理者,因此被视为收购TVB最佳人选。

  另一个左右这起交易的深层次因素,是TVB控股权具有超出商业的价值,“如果TVB的股权落到了其他外资手里,局面会更加难以控制。”当年接近过该收购方案的人士透露。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收购方案最终宣告失败,而此时香港另一富豪,李兆基的儿子李家杰却从中嗅到了机会。

  据说李家杰也主动找到了黎瑞刚,并提出在收购TVB事宜上进行合作。这一消息被港媒披露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对于来自大陆的收购者,香港媒体一直保持高度警惕,最终黎瑞刚退出收购。知情人士透露,正是李嘉诚担心TVB落入竞争对手、恒基地产的创始人李兆基手中,因此找到了一位中国传媒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并请他介绍自己在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陈国强入局。而另外一名关键人物王雪红也是得知TVB要卖的消息后,认为TVB的内容资源与手机硬件整合未来会有巨大空间,也通过该人士与陈国强见面,并与陈国强,以及投资过百度旗下爱奇艺网站的美国投资基金普罗维登斯联手入局TVB。而黎瑞刚,最终以成立大陆合资公司的方式与TVB合伙。

  整个故事就像TVB出品的商战剧一样充满曲折,黎瑞刚本人拒绝对此事进行回应,并回复说,“陈国强、王雪红、普罗维登斯三方达成合作,收购邵氏兄弟公司,我没有参与。”但是对于TVB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业务的拓展,黎瑞刚认为其与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合作是一个转折点,“此前TVB没有进来,原因与TVB内地战略不明确有关。它们长期以来几乎不与人合资,同意合资模式,进而选择和确认合作伙伴,经过了一个认真的过程。”

  历次关于SMG收购TVB传闻出现,TVB股价均大幅上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国强、王雪红联手收购TVB交易公布后,TVB股价连续多日下跌。观察家分析,这背后的原因是,投资市场认为,TVB未来的前途,悬于和内地关系的一线之间。

  新伙伴能为TVB带来新的生机吗?

  最近,金仲波与香港往来和沟通频率是以前的几十倍。原任SMG副总裁的金仲波,是新成立的TVBC CEO,全面代理TVB大陆业务。

  据金仲波透露,目前TVBC版权收入每年有接近三个亿,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TVB的内地版权销售。“在我们成立之前,TVB也有对大陆销售业务,但大多比较松散,也没有集中统一的营销和推广宣传,我们只是把它做了一个合理的规划以后集中力量去推广,目前看来增长情况在TVB海外业务中领先。”金仲波对于目前TVBC营收状况很满意。

  这接近三个亿的收入,有一半是来自于新媒体。近年来,TVBC新媒体版权收入一年有接近两个亿,是传统电视媒体的一倍。“传统电视台播放港剧还是有很高的门槛的,从报批到播出通常需要半年甚至一年左右的时间,而相对来说新媒体可以做到与香港同步播出。”金仲波说。

  “如今在传统电视上再想看到TVB剧集,会比以前困难很多。”余海燕告诉记者,华策影视从2013年开始减少对TVB剧集的购买,而另外两个TVB剧集的购买大户湖南卫视及浙江卫视,也在近两年加强了自制内容,减少了对TVB剧的购入。

  在余海燕看来,湖南卫视曾经是大陆“TVB热”直接缔造者。“《金枝欲孽》的播出,让TVB剧价格翻了几番。”她说,TVB剧从《金枝欲孽》到《宫心计》,经历过辉煌期,“但这几年TVB在大陆的影响力在不可避免地下滑。”

  下滑的原因,一是严格准入政策对于TVB的拓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二是由于TVB在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下渐渐失去了创新动力,近年来鲜有佳作问世。与此同时,大陆影视制作机构正在迅速崛起,国产影视剧规模暴增,并逐渐形成对大陆观众强大影响力。

  金仲波也承认,TVB近年来正面临重大挑战。“那个年代觉得TVB的戏牛得不得了,是因为国产剧不行。我们看不到其它的来自海外的美剧、英剧,接触到的最好的制作水准的就是TVB,它讲故事的能力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但现在选择太多了,你可能看英剧、美剧、韩剧、日剧,也可以看国产剧,国产剧制作水准可以说完全不比TVB差。从这个角度讲,不是它弱了,而是其它的对手更强了。”

  如今一集国产剧的制作成本甚至高达两百万元,而TVB一集三四十万元的成本已经算很大的投入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近年来TVB艺人北上大陆拍戏的越来越多,邓萃雯、欧阳震华、郑嘉颖等在内地都很活跃。不止是演员,连TVB的编剧和导演也在被大陆的影视机构以高昂报酬挖角。余海燕透露,《宫心计》的金牌监制梅小青与华策合作电视剧《大汉贤后卫子夫》已经杀青,而另一位TVB金牌编剧、《金枝欲孽》的作者戚其义现在就在与华策合作一部新剧《王者天下》。演员和编剧是TVB赖以生存的竞争力,这是否意味着TVB的影响力在不断被稀释?

  但金仲波并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觉得TVB未来有更大空间。“TVB的稳定性是超越国内所有电视制作公司的,你可以说某家电视公司、某一部作品很牛,但整体的制作水准和TVB没法比。”

  在金仲波看来,随着整个大陆电视传媒业发展,对于精品剧集需求一定会越来越旺盛,而TVB也可以从不断增长的内地市场中获益。另一方面,借由新媒体平台,例如视频网站、手机等传播新渠道,TVB的版权也会增值。

  尽管外界认为TVB影响力在衰减,但TVB依然是在中国内地影响最大的外来媒体。从2013年3月起,优酷土豆集团成为TVB独家合作伙伴,签下了未来两年内所有TVB剧集及节目在视频网站上的播放权。根据优酷提供的数字,2013年,港剧频道在优酷创下了80亿巅峰流量,超过了美剧、日剧、韩剧的流量。而《冲上云霄2》在优酷的播放量已累计超过7亿,集均播放量达到1600多万。金仲波透露,优酷上每一部TVB剧的点击量都达到好几百万,论对流量的总体贡献,TVB剧在所有分类中排名第一。

  下篇

  浮生若戏

  香港无线电视的讣告给了邵逸夫最精准的送别语:“他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电视台和全球中文电视业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

  说邵逸夫是大亨,其实他的产业规模远不及默多克和雷石东,如今TVB一年的净利润只有十几亿港元。但邵逸夫的影视王国是他一手创立并一步步积累、打拼而来,无处不渗透着邵的思想与个性。从踏入社会做事算起,他用90年时间只做了三件事:电影、电视和慈善,每一件事都与历史巨轮一同向前推进,他是英雄,也懂得借时势。

  邵逸夫说过,他一生最爱的就是电影,“搞电影最赚钱,又刺激”。1957年,年届五十的邵逸夫才到香港接管邵氏业务,将公司更名为邵氏兄弟,买入清水湾道85万呎土地建设影城。

  邵逸夫的时代,由此开始。

  将时钟调回到1907年,即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召开政闻社成立大会,并宣称:“今日之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宪政讲习会会长熊范舆和沈钧儒等上书朝廷,请速开国会。帝国风雨飘摇。就在这个月,邵逸夫出生于上海,原名邵仁楞,在兄弟中排行第六。

  他18岁时,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公司,他随大哥邵醉翁、三哥邵仁枚步入电影行业,很快就获得空前成功。清末民初的中国战乱频仍,当时正值下南洋的高峰,华侨对华人电影需求殷切。上海其它电影公司又眼红天一的成就,联合“围剿”。大哥遂让三弟带逸夫到新加坡谋发展。至1934年,邵氏兄弟已坐拥东南亚40多家戏院和当地最大的大世界游乐场,打下了在东南亚的基业。

  1950年代的香港集中了大量民国电影人,每年产片百余部,许多作品实力不俗,竞争激烈。因生于国家内外忧困时,后又辗转海外谋生存,何况香港本来就是座无根之城,邵氏兄弟故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这是邵醉翁为天一公司确立的制片宗旨,邵逸夫也以拍国语电影为主。60年代,邵逸夫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表露制片方针:“我生产电影是为了满足观众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远离的祖国大陆,也怀念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彼时电影人多有一份民族精英的骄傲,邵氏兄弟因此有了黄梅调电影《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又拍出了《独臂刀》、《大醉侠》、《少林三十六房》等经典武侠电影,公司由此走上巅峰,全球华人都在邵氏电影中寻觅自己想象的“中国”。

  李安曾说,《卧虎藏龙》的拍摄即受到他成长时期——五六十年代在台湾看到的一系列邵氏武侠片和黄梅调电影的巨大影响,美国导演昆汀也是邵氏电影的头号粉丝,他的《杀死比尔》系列就是在邵氏电影中浸淫一年获得启发的结果。

  邵逸夫对影视确有高度热忱。邵氏公司里设有一个放映厅,他每天坐在里面看多部电影,香港所有影片无论是否能够上映,他都一概看过。不过,本刊在香港一些影评人中听到一种说法,即邵属于老一代生意人,拍电影只为卖座赚钱,最关注的并非品质。在1976年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邵逸夫自己不知是出于坦诚还是谦虚,也曾承认这一点。

  邵逸夫对电影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于将工业化生产注入华语电影产业。如今已是管理常识的“福特-泰勒式”管理模式让邵逸夫率先运用到电影生产中,对员工进行细微分工,以规模效益为第一目标,进行流水线作业。

  影城中建有员工宿舍,便于紧凑安排员工的工作,整座影城24小时运转。邵氏电影预算低廉,一部电影只拍35天至3个月的时间。他曾独自到日本请导演井上梅次加盟邵氏,对他特别重用。签约时,邵逸夫与对方说好每年拍两部,但邵氏员工向日本税务局申报时,偷偷把合约改成了一百部。井上梅次回忆说:“邵逸夫是商人,在商言商,那是拍得多赚得多的黄金时代,他当然重用我这种3个月拍两部片的人。我不但拍得快,而且懂得控制成本。”曾是邵氏当红花旦的郑佩佩也说过,邵氏工作的目标就是“多快好省”。一家电影公司每年产量超过30部,邵逸夫在60年代就做到了,1974年甚至达到了50部。这也意味着员工只是整个产业中的螺丝钉。邵氏有足够的人员可用,许多人看中平台实力,忍受低薪,也有不少人无奈离开。

  我们在邵氏兄弟的Shaw House中看到,4栋员工宿舍楼还没有清整过,外墙皮已经快要掉光了。这些5层高的公寓在当时是很好的住所,但后来不少鬼片就直接选景在此拍摄,尤其是最里边的女生公寓楼,曾有几位女演员就在此为情自杀,成了真正的鬼宅。

  从商业上看,邵氏兄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家公司,它结合了邵逸夫的热忱、邵氏的财力和当时香港的社会条件。60年代中期,香港是西方媒体眼中的血汗工厂,社会不满情绪积聚,人人自危,终发骚乱。曾经的香港是“难民社会”,许多人将它当成躲避大陆战乱的栖身之所。骚乱后,港人终觉应当珍惜这块弹丸之地,新一代的本土意识被唤起,经济开始起飞。邵氏所代表的大中华意识与本土文化话语权此消彼长,完成了一次更迭。邵氏以“店大”自居,错过了新人李小龙是其最大败笔,后来又因为观念和制度守旧,错过成龙、徐克等人,其老大地位就旁落了。也确实如邵逸夫所说,当时香港电影不易再靠小投资赚大回报。利润降低,邵逸夫决定将资金投入电视业。80年代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出现更加速了邵氏老化,1985年邵氏兄弟取消全部院线,两年后宣布电影停产,但香港影视业各个地方都可以见到从邵氏出来的人才。

  1967年TVB开台前,看电视是有钱人的专利,“丽的呼声”是当时香港唯一的电视台。想要收看,每月要交十多块钱,普通市民只能每人掏一毛钱聚在小店里看电视。当时人人都说做免费电视不可能,邵逸夫却早就从国外看到了电视广告的力量,因此他说“免费是王道”,他要为民众提供免费的娱乐。

  TVB在九龙塘广播道开台时仅有两百多人,是个极为开放的平台。1967年蔡和平正在新加坡电视台工作,由于学历偏低,不能晋升。一听说香港要开办免费频道,他毛遂自荐进入TVB,并开创了香港电视史上寿命最长的节目——现场秀《欢乐今宵》。尽管那年蔡和平只有21岁,但邵逸夫看中这个年轻人的才华,不顾他人反对,坚持让他负责整个节目。节目播出后大获成功,节目时间被延长,蔡和平很快被升任制作部经理和总经理特助。“那时候老板从不会跑来对我的节目指指点点,都是我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很自由。”蔡和平回忆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TVB老牌编剧向《中国企业家》讲述了他眼中TVB30多年的变迁。

  1979年他刚一毕业就进入TVB工作,同事们多是些有理想的文艺青年,很有创作气氛,上下级之间也很平等。在TVB工作很少看得到老板,邵逸夫的管理方法是无为而治,让大家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极少有利益争斗。邵逸夫将电影工业化手法带入电视台,建立了高效系统,TVB很快步入正轨。

  80年代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电视人有很多兼差的机会。邵逸夫仍然奉行邵氏兄弟时期的员工低薪待遇,但允许员工在工作之外有更大发展。“我们知道主要的天地是在外面,电视台是我们的休息的地方,是停车场。谁也不会在停车场里飙车,要到外面去,回来就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本分。”最高峰时,这位老牌编剧可以上午跑一家公司写电影剧本,中午回到TVB工作到6点下班,7点钟去给黄百鸣写剧本,晚上10点钟再给徐克写戏,周五晚上再飞去台湾做电影。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同时兼着至少两到三份工作,同事中也有超过三分之一在外兼差。

  邵逸夫给了员工开放自由的平台,有才华的员工可以到公司之外发展、赚钱,员工赚到钱又很开心地回来做事,公司就可以用低成本留住大批人才。

  TVB最高峰时有4500多名员工,所有节目从策划到播出都在台内完成,甚至道具要用一片叶子也不会交给外面的公司去做。30多年里,这个庞大又高效的运作系统抵御住了很多次外部竞争者冲击。东莞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老板曾为TVB拍摄连续两个星期免费提供100个房间,只为让员工跟TVB学习如何各司其职、有序合作。

  相对于电影公司衰落,TVB在80年代大笔盈利。由于香港境内电视广告时间受限,广告部要推掉很多广告投放商,而在东南亚经营的电视剧录影带业务更是给TVB带来了成倍于香港境内的利润。1985年,邵逸夫将无线电视台从广播道搬到清水湾,电视台大楼就在邵氏兄弟总部旁边,拍摄电视剧则运用邵氏兄弟的影城,电视在他的王国里彻底取代了电影。

  电影尚有艺术属性,电视从本质上更接近工业,靠节约成本,满足大多观众的口味,便好赚钱。后来TVB又迁址到将军澳,也是为节约成本,留出清水湾地皮赚更多钱。

  台址的改变其实也是TVB发展中的转折点。最初在九龙塘,靠近闹市,更具活力,再加上初创时大家都胸怀理想,TVB发展迅速,培养出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等巨星。搬到清水湾时,清水湾仍未经开发,TVB从创业期进入保业期,境内业务平稳发展,国际业务随着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出现辉煌,这一时期也培养出周星驰、刘青云、梁家辉等影星。2003年再从清水湾搬到将军澳,位置更偏僻,代表作和好演员也更少了。工业化让TVB很快赚钱,但流水作业也让其鲜有突破。观众嘲笑TVB剧“专注煮面30年始终如一”、“剧情总靠偷听推进”等等。

  

  将军澳是香港垃圾堆填区,那些不长草的山丘就是垃圾堆造的。离TVB不远处就有一座垃圾堆,下雨天和刮东风的时候整个电视台周边臭气熏天。在这里工作十年,有的员工抱怨嗅觉都坏掉了。环境差、待遇低、香港影视业风光不敌内地,兼差机会很少,使得TVB越来越留不住优秀人才。

  许许多多香港人看无线长大,当年,无线就等同于香港精神。虽然现在电视行业整体衰落,观众总量减少,但90%多的香港观众打开电视还是首选TVB。长期没有竞争对手让TVB流于平庸,员工们已经习惯事事做到及格就好,老板没有安排的事就不会有人去做。

  对于方逸华的评价,邵氏旧人往往陷入两极,有人说方果敢有魄力,近年来更是独撑大局,也有人觉得正是她2000年上任无线副主席一职后,开源节流的新举措更使得公司急转直下。TVB不少员工认为方逸华是“最差的老板”,管理公司如同杂货铺老板娘一般,只知节省度日,也有人说其实只是夫唱妇随。邵逸夫曾每年给员工发放14个月薪水,方逸华上任后福利皆被砍掉,将4500人裁员到3000人,对老功臣也不留情面,在TVB盈利的情况下将员工薪水也减掉三分之一。武侠片用来吊威亚的钢丝很贵,一条要几千块,方逸华命令换便宜货,结果导致演员摔伤。

  也有员工透露,从前普通员工还偶尔能看到邵逸夫,方逸华进入高层后,就将高管通道与员工通道分开,明晰阶层。

  早在1981年,方逸华加入邵氏兄弟后不久,邵逸夫两个儿子和侄儿均退出邵氏董事局回新加坡发展,此后与邵逸夫甚少往来。连孙女意外离世,邵逸夫都是看报才得知的。后来人称邵逸夫干儿子的原TVB董事总经理费道宜和中文秘书陈辉光也因与方发生冲突离开TVB。

  邵逸夫与方逸华感情甚笃,上述TVB老牌编剧某次与袁和平合作为邵氏兄弟写剧本,到半岛酒店与方逸华开会。会开到七点多钟,方逸华说要带大家去吃好东西。一群人一直等到九点多钟,方逸华带剧组进入邵逸夫的别墅。原来邵逸夫每周五在家中用半岛酒店的自助餐宴请高官,方逸华是请大家来吃宴会的剩餐。邵见状无奈地笑笑说:“随便吃吧。”编剧用邵家洗手间,看到擦手纸上还印着“Run Run & Lily”(邵和前妻的英文名),这时邵和前妻还未正式离婚,但是方已经登堂入室,以邵夫人自居了。

  

  邵逸夫旁边是年青美艳的方逸华

  当年方逸华与邵逸夫在新加坡的夜总会邂逅,1957年后,邵逸夫来港,两人感情秘密发展。只有中学学历的方逸华进入邵氏工作后常与邵逸夫一起出席公开场合,集情人、助手于一身。据邵逸夫身边亲近的人透露,邵对方逸华一些私生活也有知晓,但仍然让方陪自己到最后,并留给她相当的财富。

  邵逸夫是一个懂得坚持的人。

  1993年,邵逸夫决定在TVB黄金时段播放台湾电视剧《包青天》,几乎遭全台反对,“我们有周润发、刘德华,谁要看黑脸包公?”然而邵逸夫坚持自己的决定,结果带来收视高峰。在决定播放前,他已经把两百余集全部看过。2008年翡翠台播放《大长今》时亦是如此。

  他对人的执念有见于与对手的恩怨。

  1959年,邹文怀进入邵氏做宣传部主任。邹是头等人才,能力甚至超过邵,但据说一直被邵逸夫压制,只能做到中层。1969年,邵逸夫将方逸华安排到采购部,在开支上掣肘邹文怀,使得邹在1970年自立门户,带走不满方逸华的一班老员工创办嘉禾,成为邵氏最强对手。

  

  TVB将军澳电视城

  邵逸夫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1998年,他得知邹文怀要投标将军澳的地皮,遂联合向华强的中国星、王晶的晶艺制片、钟再思的寰亚综艺、李国兴的美亚国际以及邱复生的年代国际组成合营公司与邹文怀抢地,意在将邹的路封死。邵氏成功“复仇”,但他新建的50万呎的先进影城至今未投入使用,浪费极大。

  60岁之后,邵逸夫多姿多彩、声色犬马的生活戛然而止,开始控制生活起居,注重养生,吃得很清淡,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习气功,也很少到外面应酬了。

  2011年,邵氏兄弟全部股份,包括26%电视广播股权和清水湾的地皮被出售,TVB历时44年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终结。

  邵逸夫去世次日,本刊记者走进TVB电视广播城,没有任何异样,也没有看到悼念的痕迹。道具组仍在忙碌赶制各种道具,穿着古装的演员穿越在影棚门口抽着烟,古装街中的一段已细致地布好景等待下午的拍摄,一切如常。

  未来TVB会依靠新媒体战场的突围获得内地市场应有的蛋糕吗?这也是黎瑞刚当初接手TVBC被寄予的厚望。

  “关键在于,黎瑞刚对于TVBC投入是怎样的打算。目前来看,他的目的不只是让TVBC成为‘TVB’内地分号而已。”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传播学者对本刊评论。而金仲波也再三强调他们不是TVB的员工。他表示,境内媒体走出海外的过程中,需要境外媒体的渠道帮助,而TVBC虽然也帮TVB做好国内业务,但是也有一部分主营业务是跳开TVB独立运营的。从2014年起,TVBC将投入两亿拍摄八部电视剧,但没有一部会用TVB的资源。

  黎瑞刚

黎瑞刚

 

  “这是一家TVB控股的公司,我们要更多配合TVB的整体发展。”2014年1月10日,黎瑞刚就本刊记者关于“TVBC未来发展规划”的疑问给出了最新回复。就在前几天,他刚刚宣布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回购21世纪福克斯持有的47%星空传媒的股份。这意味着2010年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成立以来的首个投资项目完成全面接盘,而21世纪福克斯及背后的新闻集团正式退出,也意味着默多克坚守中国市场十余年的清场。

  一生少有败笔的邵逸夫,一定不愿意重蹈默多克的覆辙。而TVB的新主人,能带领TVB走出不一样的道路吗?这部大戏的主角不只一位,又分别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变量?

  (本刊记者黄文潇、张东亚对本文亦有贡献)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