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美股 > 正文

美股评论:你会重置投资组合吗

2014年02月19日 23:00  新浪财经 微博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亚兰兹(Brett Arends)撰文对投资组合重置的必要性做出了分析,并进行了旨在寻找投资组合合理重置周期的实验。

  以下即亚兰兹的评论文章全文:

  你多长时间去看一眼自己的投资组合?

  年初以来,市场波动的背景之下,一个问题再度浮出水面:对自己的投资组合近期的表现太不关注——或者太关注——究竟是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因为听到了不好的消息,被彻底吓住,因此在涨势再度开始前夜卖出,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心急火燎想要加入狂欢,但加入的一刻正是派对结束的前一秒,这样的事情也有不少。

  一些人说,你根本就不必去管自己的投资。他们认为,市场是非常理性的,完美的和富有效率的,任何试图超越它,预测它的企图都是荒唐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他们说,正常情况下,你应该一年检查一次,而所做的也只是“重置”,让其回归你的目标资产配置策略,卖出一些之前十二个月表现较为出色的,买进一些同期表现不佳的,这样比例就和最初设定的一样了。(他们还常常建议你在生日的那一天进行重置,因为这样你就不会忘记。)

  这样够频繁了吗?

  如果你认同基于目标配置运作一个“消极”投资组合的理念,那么你有两个原因应该进行重置——尽管大多数鼓吹者通常都只承认一个原因。第一个是确保你的投资组合保持你所希望的那样。如果你不重置,最后就可能出现某种资产比例过大的问题,不管这种资产是股票、债券、黄金还是大豆期货。第二个是,这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逆势操作。具体说来就是,重置者卖出了一些近期表现较好的投资,而买进了一些表现较差的,这正是和近期趋势逆势而为。

  如果是在1999年底,2000年初,重置就意味着卖出一些科技类股,买进一些老派的“价值型”股票。在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或者2001年至2002年后九一一恐慌,重置就意味着买进新兴市场股票。在2006年至2007年,则意味着兑现一部分股市收益,买进国债……

  通常,那些主张重置的人都对这种“选时投资”的做法不屑一顾,但事实上,这其实也正是该策略与生俱来的一个组成部分。

  定期重置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排除掉感情因素的全部影响。你会发现,你再也不必克制冲动,等到某种资产触底再进行买进,也不必试图去追逐一个泡沫,直到顶点了。

  那么,到底多频繁合适呢?

  我决定就此来做两个实验。

  两个实验都有四位虚拟的人物参加,分别是懒惰先生——从不重置,生日先生——一年重置一次,每季先生——三个月重置一次,每月先生——一个月重置一次。

  我想看看,使用两个不同的样本投资组合的情况下,这四个人近年来的表现会有何不同。

  第一个投资组合均匀投资于五个资产门类,分别是美国股票、欧洲和日本等海外发达国家股票、新兴市场股票、抗通胀国债、普通长期美国国债。不必说,这样一个投资组合当中股票对债券的比例是60%对40%,股票达成了三大门类的高度多元化,而债券则是抗通胀产品和恐慌期最受欢迎的国债平分秋色。

  在相应表现数据方面,我使用了来自汤森路透旗下的共同基金服务公司理柏的资料。为了便于说明,我使用了五支全部来自先锋旗下的指数基金,分别是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VTSMX)、Vanguard Developed Market Index(VDMIX)、Vanguard Emerging Market Stock Index(VEIEX)、Vanguard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VIPSX)、Vanguard Long-Term Treasury(VUSTX)。

  我将实验开始时间设定在2000年6月,结束到现在——开始时间为我们能够同时获得这五支基金数据的最早时间。

  结果是,懒惰先生表现最差,每季先生表现最好,每月先生虽然是最操心的,但表现其实还不如生日先生。

  这四位最初的初始投资都是10万美元,每个资产门类2万美元。现在,懒惰先生十四年后第一次审视自己的账户,发现财富增加到了20万9000美元。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目睹了股市和互联网泡沫的崩溃,九一一事件,安然和世通丑闻,伊拉克战争,房地产泡沫,雷曼兄弟崩溃,大萧条以来最可怕的房地产和金融危机,希腊、迪拜和冰岛等一系列大麻烦,等等等等,不必说也目睹了若干轮的疯狂与恐慌。对于这一切,懒惰先生都抛在了脑后,最终他收获的,是年平均回报率5.5%的表现。

  相比之下,每月先生简直是比蜜蜂还要忙碌。他每个月研究自己的账户,进行必要的调整。他并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可以更聪明一点。他并没有试图去猜测市场走势和改变自己的基本策略。他所保证的,只是每年十二次调整自己的投资,让其重归最初的设定。

  这番努力之下,他最终收获了22万1000美元,比懒惰先生多了1万2000美元。

  换言之,在这期间进行的168次重置交易,每一次交易为他创造了大约70美元的价值。

  当然,不必说,这里的数字都是扣除税负和其他交易成本之前的。这些成本当然不能小看,但也绝对到不了国王的赎金那个程度。

  生日先生最终收获22万3000美元。换言之,他比每月先生多赚了不少,尽管他的交易次数只有前者的十二分之一。

  反过来,和懒惰先生相比,他是多交易了14次,因此多获得了1万4000美元,这也就意味着,每次交易带来的额外收获(依然是扣除成本前的)大约有1000美元。

  不过,最终的冠军属于每季先生,他斩获了近22万7000美元。这也就是说,十四年来,他比懒惰先生多赚了1万8000美元。他的年度回报率超过了6%,而他为此付出的,就是每三个月调整一下自己的账户。

  第二个实验当中,我依然请来这四位投资者,依然给他们每人10万美元的起步资金,依然依靠理柏的数据,差别是,实验开始时间提早到二十年前的1994年。这一次,他们的资金是平均分配在三种资产当中,即美国股票、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三者的代表分别是先锋的Vanguard Total Stock、Emerging Market Stock和Bond Market Index基金。)

  最终我得到的答案和第一次非常相似。每季先生又一次胜出了,而懒惰先生继续垫底——不过,依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同样,每月先生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很大一部分再度徒劳了,因为他依然没有胜过生日先生。

  二十年的时间是着实不短了,事实上,1994年,巴林银行还没有倒闭,而互联网还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谷歌[微博]还没有出现,亚马逊[微博]也只在婴儿期。那时候,媒体人还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能够拨号上网接触新闻源的还没有多少人。至于亚洲的小虎们,才刚刚开始迎来1990年代中期的泡沫。

  那么,这些投资组合二十年后变成什么样了?

  懒惰先生的10万美元变成了40万5000美元,考虑到他什么都没干,着实是不少了。

  每月先生是44万1000美元,生日先生是44万5000美元,而每季先生是45万9000美元。

  以年平均回报率计算,懒惰先生是7.2%,而每季先生几近8%。

  这些结果在直觉层面就让人感到合理。这支持了过多关注市场没有什么好结果的预想——每个月都重置,比从不重置也好不了多少。不过,这结果同样也支持了一种理念,即一定程度的操作,确实是有回报的。

  这结果还让我们明白,我们真正最好的朋友,就是时间。

  我没有计入税务和交易成本问题,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投资者的个人具体情况。许多人将自己的主要投资集中在税务递延账户如401(k)和IRA当中。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你每次实现利得之后都必须立即纳税,而且每笔交易都有相应成本,那当然还是别太频繁的好。

  还有一种观点也支持较少重置。纽约Gold Coast Wealth Management的奥布莱恩(Brendan O’Brien)指出,人类的天性就是如此,我们对损失的感觉总比赚钱强烈得多。呀你举显示,我们损失一美元所导致的痛苦,至少也要两美元带来的喜悦才能与其相当。奥布莱恩强调,鉴于市场总是在波动,我们打开账户的频率较高,无疑是意味着我们不开心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因为我们的投资赚了,我们只是一般高兴而已,但一旦赔了,我们就会特别伤心。

  这种时候,我们感到恐慌,并且因此做出愚蠢决定,比如放弃正确的资产配置计划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如果把这种因素考虑进去,真正的最后一名,其实应该是每月先生。(子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
  • 新闻习近平家宴款待连战:吃羊肉泡馍
  • 体育欧冠-梅西造红牌+破门 巴萨客场2-0曼城
  • 娱乐高凌风弥留频喊:我饿了 临终前泪望前妻
  • 财经三峡集团被曝工程招标违规多:一查一大片
  • 科技新浪科技2013年度风云榜颁奖盛典
  • 博客马未都:北上广等19城学区房还得涨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校规出台:私处不准别人摸 考研成绩
  • 丁大卫:二月行情突破半年线奔年线
  • 金鼎:目前形势对多头更有利
  • 连平:流动性问题再反思
  • 李锦:大集团重组成国企改革两大看点
  • 张庭宾:万吨黄金为人民币危机兜底
  • 叶檀:温州地下金融入虎笼
  • 王海滨:香港精神已死
  • 黄有光:中国房价并没有大泡沫
  • 郎咸平:人口红利是个伪经济学命题
  • 张化桥:余额宝想动银行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