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厉以宁:我不是预言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 17:53  《企业文明》

  文 / 本刊记者  刁吉海

  时下,金融危机形势依然严峻,世人一面同冷暖渡时艰,一面对未来仍怀未知。尽管厉老对外界再三强调“我是经济学家,不是预言家”,但舆论对他依旧抱有期望,因为他高屋建瓴的观点往往能够成为疏通中国经济瓶颈的良方,而在2009年,这个全民增信心、克时艰、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的意见更显得格外重要。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记者曾几次在北京铁道大厦政协经济组驻地“蹲守”。拧不过老记们的“软磨硬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终于在大厦三层的接待室里露面,与“跟踪”多时的各路记者们来了一场面对面的深入对话。

  只有实现两方面转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记者:去年的中国多灾多难,重大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不稳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双重考验”,中国政府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中央企业应如何应对?

  厉以宁:不管外界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市场中有什么大风大浪,必须有过硬的本领,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好的品牌。这样,不管是中央企业还是民营经济在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仍有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应有充足的信心。一是要抓紧时间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把经济增长质量放在首位;二是要抓紧时间实现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升级,使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熟练技工的比重上升。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转型,中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工业强国,才能既是世界制造中心,又是世界的创造中心。尤其在国际经济整体低迷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大力培育、扶植优质企业,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依靠产品的品种新颖、质量上乘和成本较低来扩大国外大市场份额。三是应合理使用国企上市后国有股增值部分。国有资产增值是国家长期投资和长期的优惠政策造成的,这种增值收益应该有一定比例返还给全民,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以切实解决社会保障所积存下来的问题。

  记者: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厉以宁:一是建议国家将其中部分用于社保支出,让全民受益。二是建议国家应抓住通过经济增长赢得更大市场的机遇,以及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扩大国内外市场的机遇。赢得更大市场指的是扩大国内市场、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国内市场的扩大取决于内需的扩大,只要就业逐渐走出低谷,只要农民收入有提高,只要增加社会福利的措施能落到实处,内需的扩大必将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经济就会转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稳定增长就有了保证。三是建议国家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的预警机制。资本市场具有规避风险、分散风险的功能,这是直接融资不同于间接融资的最大特点。要规避风险,将分散风险的功能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研究建立资本市场的预警机制。

  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记者:两年内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是最大的两个投资领域。您刚才也谈到,政府增加投资注入实体经济,有助于经济走出低谷,但并不等于能使就业尽快走出低谷。怎样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从根本上释放农村市场需求?

  厉以宁:按照我的理解,“保八”不是目的,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只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才能缓解失业问题,只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才能保证财政收入,政府才有能力去保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共同富裕,它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增长而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从资金投向上讲,我主张,应该有相当部分的比例用于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他们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完全依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未来中国必须既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也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

  中国的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都要严重,为什么呢?西欧国家如果每年增长2%到3%,就业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因为农村人口已经基本释放完了,在新出生人口也比较少的情况下,就业岗位的缺口并不大。他们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外来移民的就业问题。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农民占人口比例的绝大部分,而且中国的农民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在受教育、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各种待遇上,都与城市人有很大区别,所以中国的农民是一有机会就往城里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保持高增长。从数字上看,去年的经济增长率高,安排了1 000多万人就业,而今年的新增就业计划只有900多万人。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是降到了2%~3%那样西欧可以承受的水平,失业必然成为一个大问题。这就是中国的特点。所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一定不能放松,而国有大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精尖。另外,大量投资注入基本建设领域,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处确实不大。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项调查,现在就业最难的,是30岁到40岁的人,特别是女性工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工作岗位确实能吸引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但不会是这些在外务工多年的打工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活起来。如果这条路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就需要给这部分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贷款,利用他们在沿海学到的技术、经验,开个小店、小作坊。

  所以,农村的内需释放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长期任务。农业生产要发展,农产品价格要调整,以此来保证农民的收入。同时,国家投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无法做到立竿见影。同样,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简单来说,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厉以宁: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上是两种挑战:经济增长下滑和就业压力增大。两种挑战就意味着,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两个机遇:

  一是通过经济增长赢得更大市场的机遇。这里主要指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减少对出口或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二是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扩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的扩大取决于内需的扩大。只要就业逐渐走出了低谷,只要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只要增加社会福利的措施落到实处,使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缓解了后顾之忧,内需的扩大必将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促进企业为满足国内需求而增加供给,中国经济就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稳定增长也就有了保证。

  国外市场的扩大取决于出口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竞争的优势。中国的产品在品种、质量和成本三方面都有竞争力。在国际经济处于低迷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大力培育、扶植优质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依靠产品的品种新颖、质量上乘和成本较低来扩大市场份额。优质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技术人员、熟练的技工和出色的经营管理人员,才能抓住这一机遇。

  国家投资要看效益  最怕出现“W型”增长

  记者:很多人想知道,4万亿元以国家为主体投资,能否保证投资效率,以及对经济的长久拉动作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