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一举摘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他在亚洲危机爆发前看衰亚洲经济的原因,即“纯粹靠增加投入来实现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增长必须来自生产率和技术的提高”的观点,对于当前的中国是再好不过的提醒。
■ 文/吕风勇 刘平安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日晚,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因为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除此之外,克鲁格曼还提出了国际金融领域“三元悖论”的命题,并创立了第一个汇率目标区规范理论模型—— 克鲁格曼基本目标区理论及模型。
一、克鲁格曼的主要理论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1。国际贸易格局与传统贸易理论的背离
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用绝对比较成本和相对比较成本的观点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原因。不过,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并没有清楚解释不同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机会成本的差别,也没有能够预测国际贸易的格局。
20世纪30年代,伯梯·俄林(Bertil Ohlin)在综合赫克歇尔(E.F.Hecksher)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机会成本差异或比较优势差别的原因是它们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即各国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存在着差别。因此,该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国际贸易格局的实际发展却越来越背离正统的贸易理论。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十分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要素禀赋差异可以清楚辨识的产业间进行,而是在要素禀赋基本一致的产业内进行。
2。国际贸易特征新发现: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
克鲁格曼关注到传统贸易理论与贸易实践的这种背离。克鲁格曼认为新古典的分工和贸易理论关于企业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的假定是同经济中的现实不相吻合的。在现代产业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比重最大的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基本途径。根据这样的理解,克鲁格曼认为,可以把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分工与贸易同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分工和贸易区别开来,使两者都成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的解释。以规模收益递增的假定为前提,克鲁格曼认为现实世界中各产业的市场结构通常是垄断竞争的。根据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克鲁格曼推演出了以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以内部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
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根据克鲁格曼的分析,既然现实中的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递增现象,并导致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那么一个国家处于发展初期的规模较小的产业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将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丧失发展起来的机会。克鲁格曼认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国至少可以采取两种比自由贸易更能使自身受益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政府政策使国家获得较大份额的“租”;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这些政策使国家获得更多的“外部经济”。如果贸易的新思路是正确的,重要的贸易部门就应是那些“租”不会轻易因竞争而消失的部门,从原理上讲就有可能通过贸易政策使本国获得更多的“租”。贸易政策还可以被用来扶持能够生产外部经济的活动。
根据这样的逻辑,克鲁格曼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实行战略贸易政策,即首先确定重点要发展的支柱产业,然后通过适当的政府政策对之进行扶持,使之迅速发展,获得规模收益,在国际贸易中争取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市场自由论,提倡市场的自由运行机制,反对政府对贸易经济实行过分干预,认为广泛而深入的国家间贸易仍是提高世界福利的重要方式。
(二)克鲁格曼的地理经济学思想
1。贸易活动与区位
克鲁格曼力图在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间建立某种关联。克鲁格曼认为,规模经济促成生产集中,而运输成本核算则具有阻止生产活动集中的作用。当运输成本下降一些以后,公司会在一些地方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生产商偏好的区位,往往是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位,这通常也是其它同类生产商倾向选择的区位。但是,当运输成本降至很低时,生产厂商并不一定要就近布局,生产活动会出现分散化。然而,由于现实中运输成本仍维持一定水平,这便使得那些起步较早的区域吸引较多工业,从而出现较快的增长。克鲁格曼用这种理论解释美国东北部工业带的形成。
在工业集中区的形成上,克鲁格曼不同意古典或新古典工业区位论中的经济竞争均衡模型。他认为经济格局的形成中,偶然性、路径依赖、历史和特殊事件起决定作用。一旦早期的区位优势形成以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可产生积累效应。这种非理性的经济分布在规模收益递增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锁定”(1ocking in)效应,因此,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向最优空间格局发展的趋势并不存在。
2。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模型
基于收益递增的三种不同方法(外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成本定价和垄断竞争),克鲁格曼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贸易分析模型,对生产要素相似的国家之间同一产业的“相异产品”的贸易进行了理论解释。通过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发展了他的集聚经济观点。
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国有两个区位和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费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区域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他的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则在一系列的假设下表明,发展的历史水平和期望对区域发展格局有重要影响。区域间发展格局现状改变速度甚慢。
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总括经济地理学五大传统和他本人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明显的企业规模经济,利于区域集聚形成。
(三)克鲁格曼与“永恒的三角形”
1。从“二元冲突”到“三元悖论”
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 J·Meade)首次提出了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二元冲突)。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国内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国内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对于第一种情形,政府解决失业问题必须施以扩张政策,而经常账户逆差要以紧缩政策治理,扩张政策与紧缩政策之间存在着冲突;对于第二种情形,解决通胀问题必须施以紧缩政策,而经常账户盈余要以扩张政策加以治理,紧缩政策与扩张政策之间存在冲突。